杭州市总体规划
杭州市总体规划(—)
年,杭州市建设局根据“大跃进”要求,对年的规划结构作了根本修改。年10月定稿的《关于-年的城市建设规划》,经杭州市委审查批准正式上报省委,省委同意这一规划。规划提出要“奋斗三、五年”,把杭州建设成“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的工业城市”。
年-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受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宣布的“三年不搞城市规划”的决策错误影响,杭州市的城市规划处于停顿状态。
-年,杭州市委和市革委修订了城市总体规划,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正式上报审批。
杭州市区图
图中城区的形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在西湖西面,出现了省总工会疗养院、海员工会疗养院、纺织工会疗养院等疗养院,在城西,杭州大学,文一、文二、文三和教工路的框架初具规模。
图3-1《杭州市区图》
杭州市规划图
图3-2《杭州市规划图》
城市性质
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包括萧山、富阳两县在内,按年底的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万人,农村人口万人),到年达到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大致相等,各为万人,杭州市区人口拟控制在80万人以下。
用地规模:用地规划范围包括余杭、萧山、富阳等县等部分地区,总面积计平方千米。
规划布局
重点规划工业区,市区连同萧山、富阳两县共划定半山重工业区、拱宸桥轻工业区、江干轻工业区、闲林埠采矿冶炼工业区等10个工业区。对外交通规划了杭宣(杭州经吴兴、广德至宣城)、杭武(杭州经歙县至湖北武昌)、杭寿(杭州经富阳、寿昌至兰溪)3条铁路。风景园林范围扩大至萧山湘湖和富春江沿线。
规划影响
城市性质的变化促使杭州从消费城市逐步转向工业城市,严重地偏离了风景旅游城市的发展轨道,形成了北工南居的格局。城市布局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城市从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城区沿运河向北,沿西湖向西,沿钱塘江向西南扩展。杭州工业用地格局:半山重工机械工业区、拱宸桥纺织工业区、祥符桥小河轻化工业区、古荡留下电子仪表工业区、望江门外食品工业区5大工业区初步形成,对今后城市对发展影响深远。
由于没有从杭州的特点出发确定城市性质,忽视了对西湖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重工业发展一度失控,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为年代留下了调整城市功能结构和布局的繁重任务。
年8月杭州市规划图
图3-3《杭州市规划图》
杭州市解放后建成区范围发展图
图3-4《杭州市解放后建成区范围发展图》
文化大革命后期修订的杭州规划
-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杭州市城市规划工作也遭到了空前浩劫,城市布局被搞乱,风景点和文物古迹被侵占和破坏。直至“文革”后期,杭州市委和市革委组织技术人员在年至年,修订了城市总体规划。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规划基本上是照现状画的,很不完善,也没有正式上报审批。
城市性质
“社会主义工业城市和革命化的风景城市”。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确定本世纪末建成区人口控制在80万人以内。
用地规模:建成区控制在70平方千米以内。
规划布局
由于城市逐步向北发展,拟将浙江展览馆广场附近地区开辟为文化商业中心,除正在建设的杭州剧院外,再安排国际电信大楼、省科技活动交流站、大型百货商场等公共建筑。工业布局方面扩建和调整近郊已初步形成的工业区,限制和搬迁城区,特别是环湖风景区内的工厂。规划黄龙洞以北或教工路以西为体育用地。城市蔬菜基地设在城东四季青、笕桥等公社;果园设在古荡以西、钱塘江边、大观山、半山北侧、超山等处;渔业基地设在古荡附近;牛奶场设在半山。
规划影响
本轮修编工业与风景并重,反映了当时对这两者之间关系对认识。对工业布局提出来一些好对思路,如新建工厂原则上不放在市区,应布置在市辖七县内;对城区内已有对三废严重,又不符合规划要求对中小工厂,要加强治理,不再就地扩建,应适当调整或逐步迁出;西湖风景区内不准再新建工厂,对风景又影响对工厂要坚决迁出。但由于“左”对思想依然严重,修订后对城市性质仍然偏离杭州实际情况。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图3-5《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杭州市主要道路规划示意图
为逐步解决城市交通,中河路这条贯穿杭州南北的主干道开始规划,天目山路—环城北路—大寨路(今艮山西路)开始拉直,打通了许多断头路,城市路网在交通需求的压力下,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路网。对园林绿化也开始注意,图中有专门林荫道的规划。
图3-6《杭州市主要道路规划示意图》
杭州市公共汽车简明路线图
图中可见当时杭州仅有9路公共汽车,城市规模偏小。
图3-7《杭州市公共汽车简明路线图》
杭州市人民交通示意图
该图是20世纪60年代的杭州市及其周围公共交通线路图。图中公共交通路线比解放初已经增多,半山重工业区、拱宸桥纺织工业区、古荡留下电子仪表工业区等已经形成,城市规模开始扩大。
图3-8《杭州市人民交通示意图》
杭州市区交通图
图3-9《杭州市区交通图》
杭州市郊交通图
图3-10《杭州市郊交通图》
杭州市总体规划(—)
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从年开始编制,年11月报省人民政府转报国务院审批,年5月16日,经国务院()国函字99号文正式批复,是杭州第一次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先后编制了专项、分区和详细等规划;制订了《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等法规、规章;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充分听取市民和专家对规划的建议,唤起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和监督,在杭州城市发展史上意义深远。
规划期限
按照国家的规定,总体规划期限到年,近期建设规划到年。
城市性质
浙江省省会所在地,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年底市区现状人口为.0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87.92万人。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估算,近期市区人口万人,其中城市人口90万人;远期市区人口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万人以内。
用地规模:年底,市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区53平方千米,西湖风景区49平方千米。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城市用地已达饱和状态。为使城市布局趋于合理,人均用地采用国家标准的低限值,市区建成区面积,近期安排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区62平方千米;远期安排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区90平方千米,西湖风景区面积不变,均为49平方千米。
城市布局
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作如下布局:
1、西湖风景名胜区:以西湖(东起湖滨,西至湖西山脊线,南临钱塘江,北至老和山)为中心,溯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而上,形成一条山水竞秀风光旖旎的风景旅游线。
2、开辟钱江新区:钱塘江二堡至闸口一带,规划开辟旅游、文教、科研和生活居住区。
3、生活居住区:按河流、铁路等自然划分,组成生产、生活基本平衡、相对独立、比较分散的5个分区:旧城、滨江、艮山、上塘和武林五个区块。
4、主要公共建筑分布:城站广场为铁路客运集散地,布置商业、旅馆、邮政等公共建筑;浙江展览馆广场附近,布置文化、商业、科技、电信等公共建筑;少年宫广场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吴山广场为文化中心,布置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建筑;黄龙洞以北和转塘建设体育中心。
5、工业布局年起已基本形成,仅作适当调整。
6、铁路枢纽编组站:设在余杭三墩。
杭州市现状图
图4-1《杭州市现状图》
杭州市区交通图
该图编制的时间是杭州城市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在它之前,杭州城南北长,东西窄,变化很少。从它开始一直到现在,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杭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图4-2《杭州市区交通图》
杭州市总体规划图
图4-3《杭州市总体规划图》
杭州市道路交通规划图
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完善城市道路网,根据道路在路网中的功能,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过境道路、居住区道路和风景区道路。主要道路有:湖滨路、南山路、城站路、环城西路、体育场路、保俶路、曙光路、延安路、解放路、环城东路、机场路、中河路、上塘路、环城北路、天目山路、文一路、教工路、石桥路、庆春路、莫干山路、东新路、艮山路、秋涛路。次要道路有:江城路、河坊街、湖墅路、望江路、沈半路、凤凰山路、凯旋路、凤起路、建国路、绍兴路、新朝晖路以及文教区和沿江一带的规划道路。过境公路:从留泗路经三墩、祥符桥、拱宸桥至石桥,接石桥路,跨过运河,沿建成区东侧道路过江,组成城市外围线,分布衔接杭沪、杭宁、杭徽、杭富、杭甬等公路。风景区道路,指风景区范围内的道路,连接成网,限制卡车行驶,新辟自行车专用道路和步行道。
图4-4《杭州市道路交通规划图》
杭州市旅游规划图
规划设想以西湖为中心,风景名胜为重点,逐步进行恢复、整修、改建、扩建和充实一湖(西湖),两峰(南高峰、北高峰),三泉(虎跑、龙井、玉泉),四寺(灵隐寺、净慈寺、凤凰寺和岳庙),五山(吴山、凤凰山、玉皇山、宝石山、五云山),六园(湖滨公园、儿童公园、柳浪闻莺公园、中山公园、花港公园、曲院风荷公园),七洞(水乐、烟霞、石屋、紫云、黄龙、千人、紫来)和其他名胜古迹,建立白居易、苏东坡陈列馆,并恢复于谦、张苍水、秋瑾墓,建立秋瑾的立体石雕像和鲁迅雕塑像。保护文物古迹,开放文澜阁,整修西泠印社,重建雷峰塔,开辟凤凰山南宋官苑,兴建杭州碑林,建立杭州博物馆。
图4-5《杭州市旅游规划图》
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
中东河纵贯杭州市区南北,开凿至今,已多年,对发展杭城对经济文化起过重要作用。及至近代,年久失修,两岸民户剧增,河床日趋淤积。
建国后,虽曾两度治理,终因财力不济,未能根治。第三轮总体规划将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列入了杭州市近期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年至年12月,历经五年,用工近千万,耗资两亿两千万元,修整了河道,治理了沿河污水,开辟了中河路,扩大了绿地,美化了市容,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
图4-6《杭州市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示意图》
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一期)道桥、坝闸、亭榭、雕塑分布图
反映了中东河一期治理工程完工时城内中河和东河周围简况。
图4-7《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一期)》
年完成的修编
修编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年11月,浙江省委发出《省委常委会纪要》,对杭州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七条补充、修改意见。年2月,市政府成立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年4月,修改补充稿完成;5月13日上报省政府。
按照“五优化”(即优化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优化中心城市圈布局,合理分布产业和人口;优化城市用地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持旅游名城特色;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提高整体水平)的原则,开始对铁路枢纽、人口规模、用地布局做出调整;对市区建筑对高度提出控制要求;对滨江地区对开发作出可行性研究;并补充编制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杭州市城镇体系规划和杭州市近期建设规划。
规划影响
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编制内容科学完整,对指导杭州市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对作用;在杭州城市规划工作对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对历史地位;但城市性质上突出了省会和风景旅游职能,而不提杭州对经济职能,造成了杭州定位对不完整、不全面,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城市活力和辐射能力对培育。许多工业项目就因风景旅游对城市性质而未能引入杭州。城市布局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建立和逐步完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围绕着西湖发展对城市旧有格局已经开始动摇,从过去背江面湖发展转而出现沿江发展的态势。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补充图
图4-8《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补充图》
谭启晓绘制。民间地图爱好者谭启晓绘制的《杭州市城市建设几大工程位置图》(年4月)和《杭州铁路枢纽配合钱江二桥有关工程平面图》(年12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第三轮规划的实施情况和老百姓对杭州建设的关心程度。
杭州市城市建设几大工程位置图
图4-9《杭州市城市建设几大工程位置图》
杭州铁路枢纽配合钱江二桥有关工程平面图
图4-10《杭州铁路枢纽配合钱江二桥有关工程平面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jji/19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