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杭州市富阳二中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   )

A.胡传魁和阿庆嫂再相逢后,阿庆嫂只寒暄了一句就问胡传魁“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意在询问胡传魁此次回到沙家浜的真实目的。

B.“我借贵方一块宝地”点明阿庆嫂是个外乡人,“参谋长树大根深”是阿庆嫂向刁德一表明自己知道他在本地是很有势力的。

C.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既显示了他对初次见面的阿庆嫂的热情,意思是“我会照应的”,同时也是在观察阿庆嫂。

D.胡传魁是个草根出身的司令,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气。阿庆嫂讲话也很得体,把自己的恩惠轻轻带过,而且还特意半开玩笑地说“后怕”。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1)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2)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

9.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回答10~15题。

材料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1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B.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C.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D.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夫晋,何厌之有?厌:厌恶

B.因人之力而敝之敝:伤害

C.乞籴于秦籴:买进粮食

D.卒与粟,自雍属绛属:接连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C.夜缒而出秦弗知取而贷我

D.吾其还也。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1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⑵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3分)

15.面对秦军撤军和秦国饥荒,晋文公和晋惠公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

灞上①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身:献身于国家。

16.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中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的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挨,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诗人孤身一人的情景。

D.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本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17.有人评论,此诗中的“独”和“久”两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节中他嗤笑子路的原因是,。

(2)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3)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情景:浴乎沂,,。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________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____________,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寿终正寝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名垂青史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做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尤其   形态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B.甚至   形式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尤其   形态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D.甚至   形式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代戏曲的发展,为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22.为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阅读名著系列活动。下面是某同学写的“名著导读推荐词”,这则推荐词存在四项不当之处,请予以修改。(4分)

莎士比亚作品推荐词

它是一座西方文学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作品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的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物、情节的曲折动人、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以“京剧”开头,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个字)(5分)

京剧是徽剧在吸收了京腔、昆剧等地方戏曲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京剧的角色,也叫“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生活中有男女之别,京剧就有生行和旦行;男女有文、武、老、幼之别,京剧的生行就有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就有闺门旦、花旦、老旦、武旦等;有的人粗犷豪放,有的人机巧滑稽,京剧中的男性就又划分出了净行和丑行。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程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形态生动的脸谱,那精致华美、色彩艳丽的服饰,令人目眩神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认则认为主要强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学年第二学期富阳二中4月学科竞赛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答案

1.答案 B

解析 A项“当代戏曲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娱乐方式越来越多”错,从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在,当代戏曲衰落和戏曲本身关系密切。C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D项说法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否定戏曲从业者的努力。

2.答案 C

解析 “戏曲人的看法和观众的看法不同”错,原文说的是有些戏曲人。

3.答案 A

解析 A项说的是戏剧在海外的传播问题,材料二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

4.(4分)答案 ①以设问开篇,引发   五年(前),秦又发生饥荒,请求买晋国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给秦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竟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反而派军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攻打晋国。

  六年(前)的春天,秦缪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地;晋国闹饥荒时,秦国立即运来粮食援助我们,秦国闹饥荒,晋国不仅不给予援助,反而想借机攻打人家,今天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二者都是庆郑吉。惠公说:“庆郑不驯服。”就改让步阳驾车,家仆徒做护卫进军秦。九月壬戌日,秦缪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重马深陷在泥里跑不动了,秦军赶来,惠公十分窘迫,叫庆郑驾车。庆郑说:“不照占卜的去做,不也应该失败吗?”说完,庆郑就走了。

16.C “以静衬动”分析错误,应该是“以动衬静”。

17.“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思乡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仕进的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

18、(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风乎舞雩,咏而归

19.答案 C解析 “甚至”和“尤其”都表示递进关系,但是属两种不同的递进:“甚至”是在一个一般性的陈述完了之后,补充说明这一陈述之外的特殊点;“尤其”则是在一般性陈述之后,补充说明陈述之内的特殊点。根据语意,应选“尤其”。形态:事物的形状或表现。形式:对内容而言,指事物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方式。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梅兰芳对戏剧的多个方面进行探索,自然是要吸收各家长处,故应选“博采众长”。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前文讲述京剧名伶不满足于对前人的模仿,故应选“照猫画虎”。

20.答案 C解析 前文主要讲述了人们对于创新的看法,应由“创新精神”承接,排除A、B两项。后文讲述戏曲艺术的创新,需由“当代戏曲的发展”引出,排除D项。故选C。

21.答案 B解析 “眼花缭乱”作定语时,前面须加上“令人”或“使人”,排除A、D两项。后半句缺少主语,应加上“这样”或意思相近的词语,排除C项。故选B。

22.答案 ①将“一座”移至“难以企及”前。②“戏剧和作品”可改为“作品”。③“情节的曲折动人”改为“曲折动人的情节”。④“以及”改为“体现了”。

解析 根据多重定语的排列顺序,应将第一句中的“一座”移至“难以企及”前。第二句中的“戏剧和作品”并列不当,可删去“戏剧和”。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第三句中的“情节的曲折动人”应改为“曲折动人的情节”。第四句中的“放射”与“艺术技巧”搭配不当,可将“以及”改为“体现了”。

23.答案 (示例)京剧源自徽剧,角色分类源自生活,表演程式化,表现形式绚丽多姿。

(二)写作点拨

话题1作文的写作范围很明确,就是谈谈孟子“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的“可资借鉴之处”和“不足”。因此,要辩证、发展地看待孟子的设想,既要肯定其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意义,又要指出其历史局限性。话题2作文的写作范围也很明确,就是对“庖丁解牛”的“顺应自然”“保全天性”这两种寓意是否赞同:是赞同其中一种,还是两种都赞同,或是有自己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心论点。在确定观点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论证,阐述道理时要学会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果溯因的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摆事实讲道理。理充据足,文章才能有说服力。

(三)例文展示

孟子之思继往开来

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是其仁政思想的深刻体现。孟子的眼光,立足于时代,洞察春秋;孟子的思考,穿越了千年,启发现世。无论是当时还是当下,仁政思想都极具意义,但也兼有不足。

仁政思想是战国乱世的产物,也是孟子对时代的思考。

《孟子·离娄上》有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争霸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孟子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的观点,提出了“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的“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的政治主张代表了人民的基本诉求,勾画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美好蓝图,是孔子“天下大同”理想的延续。作为有抱负的思想家,孟子力图以仁政创造一个理想社会来回应时代,他周游列国,游说君王,渴望让儒家的治国理念成为具体的国家政策,进行国家层面的政治实践,但在当时并未受到重用。并且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其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统治者的阶级地位不可撼动,而仁政思想是统治人民的方式,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君主的政权,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如今,仁政思想经过漫长的岁月,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辉。我们的人民政府把“重民、爱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提升为“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我们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在集中领导下民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开展脱贫攻坚战,共同富裕,共奔小康。当然,现代社会与孟子时代的“以民为本”有着本质区别,因为我国的阶级性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君主早已不复存在,这是站在人民角度提出的响亮有力的号召。同时,作为一个国家,仅靠德治是不够的,还需要以法束人,德治和法治皆不可偏废,既要以德治国,又要依法治国。

正如加缪所言:“没有无阴影的太阳,而且必须认识黑夜。”仁政思想既有先进意义,亦有其局限性。我们需加以改造完善,赋予其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孟子之思,继往开来,岁岁绵长。

(夏丽格)

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和“当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展开论述。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接着结合历史事实、引用孟子观点展开分析其在战国时期的意义与不足,随后用过渡段引出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古今“仁政”的本质区别以及“德法兼治”的当代价值,最后收束全文。文章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jji/20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