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有个ldquo石头村rdquo
达夫弄·人文
“这里的石头会唱歌”。富阳文化学者蒋金乐乍见位于湖源乡新绿村的老石磡,惊艳于其曲折有致、绵延不绝,如此体量的老石磡在富阳十分少见。
同行的区政协文体新闻组委员们异口同声地给它取了个名字——石头村。
这个名字被湖源乡政府“官方认定”,成为“网红地”龙鳞坝的景点之一。
距离龙鳞坝不到10分钟车程,石头村就到了。这里本名楼村自然村,村里的道路、房屋都由大大小小的石头砌成。
石头墙上,已经竖起“招牌”——石头村。牌子做成旧旧的样子,像是生锈的铁块,显示着村子独有的沧桑感。
踏上石头路
与我们一起开启石头村的世界
↓↓↓
岁的苦槠树
在石头路拐弯处,苦槠树枝繁叶茂,这棵苦槠树已经纳入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目录,一块身份标牌贴在树干上,树龄年。
这树承载了石头村村民的记忆。“原来大树旁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年十月、十一月,我们就会捡苦槠果子,拿回家磨豆腐。”新绿村村主任童志民今年58岁,从小在石头村长大,他说,村子里都是姓童的,其他姓几乎没有,族谱上有记载,童姓是从广州迁居到淳安,而后再到湖源,时间大概是清朝末年,到湖源的时候,童氏有三个儿子,分为三房,后来发展到多户人家,两三百人居住在这儿。
为何叫楼村?同是土生土长的村民童增华说,从族谱及老一辈的讲述看,童氏来了以后开枝散叶,“发得旺”,楼姓一族反而慢慢没了,只是村名沿袭至今。
苦槠树旁的房子是整个石头村保存最为完整的老房子了,新绿村38号,全屋面积有多平方米,两层楼,中间是三间正房,东西两侧各有一间厢房。村里叫它“五间头”。
房前堆放着一些干柴,正中间的梁上有雕花牛腿,房子年久失修,已被标记上“危房”。靠西面的正房大门上挂着“共产党员户”的牌子,透过镂空的大门窗户,还能看到里面的灶台,以及通往二楼的木板楼梯。
童志民告诉我们,这里之前住着四户人家,如今都搬去了城区。党员户那家,每年清明上坟时,总会回来开个门,收拾收拾,看看老宅。靠东面的厢房,一个70多岁的老婆婆偶尔会回来住住,但大部分时间住在子女家。难怪,这间厢房的外墙已被抹上白灰,对门厢房则还是原始的石头墙。从航拍镜头看,屋顶呈现两种样式,黑瓦的是未经现代化修整的,红瓦的则是重新修过,住着人家的。
村庄是一代代建造的
石头村看起来依旧满是石头,但童志民的一句话会让人瞬间清醒过来,“现在看到的石头墙其实都只是原来石头房的地基”,改造的改造、倒塌的倒塌,几乎没有完完整整的一间老房子保留下来了。只有村里交错的道路和台阶,还倔强地保持着原貌。
在村庄东侧,有一条宽度不足两米的石头路,大约1公里,垫路的石块大部分是大块的。石头路在村子下方的尽头是落差5米左右的峭壁,下面是小溪。不下雨的时候,山上也会有一股泉水涌出来。遇到暴雨或者更严重的山洪,这条石头路就起作用了。“这实际上是村里用来防洪的,山水奔涌而下,通过石头缝渗透、减速,最后注入村子下方的小溪。”童志民说,石头路守护着石头村,沿路两旁都有民房,都高于路面好几米。
童志民用手触摸石墙,感慨着,像这样一块大石头起码有四五百斤,老辈们当年把石头扛上山真不容易啊。“老人告诉过我,石头村是逐年建造的,一代一代建起了一个完整的村庄。”他说,这些石头也是就地取材,全都来自山下的小溪。
童增华54岁,在他小时候,如今的小上线全是溪涧,石头“取之不竭”。“从我们记事起,村里就是这个样子。到今天,没有人说得清这些石头路、石头房子怎么建起来了。”
新屋台门、神鬼路……
村里的每一处都是有记忆的,就在石头路旁,有一个小水潭,这是石头村全体村民的饮用水源所在。当年,石头村里还住着很多村民,接水要排队,遇上大旱时,凌晨都有村民在排队。从小水潭处往下不远处,有一座“土谷祠”,童志民解释,这是一座土地庙,敬奉山神,每逢初一、十五,庙里会有活动。
继续往上走,来到一处空地,一个台门立在边缘处,这里就是石头村的新屋台门。“这里原来住着10来户人家,后来房子年久失修塌掉了,还好台门还在。”童志民盘算着,哪一天石头村开发起来,这里要派上用场的,村里的农产品展示放在这儿最适合。
负责村里保洁的童希珍今年60岁,新屋台门在她年少岁月中不可缺席,“那时候啊,台阶上坐满了人,大家吃过饭都要聚到台门来。正对新屋台门的是老厅,老厅门口是村里唯一的主路,所以这一块地方来来往往人最多,最热闹。”这条路一头连着土地庙,一头连着祠堂,村里人叫它“神鬼路”。
从石头村最东面走到最西面,西面有座童氏祠堂,祠堂是去年由政府出资修缮完成的,还没正式使用。祠堂门前立着两根旗杆,倒是有说法,清朝时期,童氏出过武举人,这两根旗杆立在那儿,不管多大的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通过。紧挨着祠堂西面,原本有两层楼辅房,那时村里有大活动,烧饭都在辅房里进行,楼上可以住人,远一点的客人就安排住在这里。这些场景,如今都已是飘渺的回忆。
想打造原生态石头村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之后,石头村的村民逐渐从山上搬下了山,在山脚或者稍远处建造新房子。“石头村大部分房子在山上,交通不方便,拿点东西上去很辛苦。”童志民说,就这样村里的住户越来越少,如今,只有5户人家还住在山上。
71岁的洪爱仙是这“五分之一”。她16岁嫁到楼村,55年来,日日穿行在上上下下的台阶间。同村人陆续搬离,她不乏羡慕,“年纪大,腿脚不便了,我们平时就吃自己种的菜,荤菜都很少出去买。”
童志民早些年就有要开发石头村的想法了,这些年,来打探想投资开发民宿的人也有不少。他希望,石头村能保持原有的特色,保持原生态,同时也能为村民带来富裕。“现在村里很多地方都成了荒地,有点痛心。”童志民想要重振石头村,这也是石头村村民的共同心愿。
采访中,我们想起建筑师王澍在《造房子》一书中写道: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在今天中国的现实中特别难以回答的。我们身处一种由疯狂、视觉奇观、媒体明星、流行事物引导的社会状态中,在这种发展的狂热里,伴随着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混合着由文化失忆症带来的惶恐和轻率,以及暴富导致的夸张空虚的骄傲。但是,我们的工作信念在于,我们相信存在着另一个平静的世界,它从来没有消失,只是暂时地隐匿。”
新绿石头村,或许就是那另一个平静的世界。
就地取材而建的家园,蕴含着朴素的乡村建筑美学。它只是暂时的隐匿。
点亮“在看”也想去湖源乡石头村走走
让这个“世界”为更多人所知
富阳日报记者何芳芳许媛娇摄影骆晓飞实习生赵凯丽陈昕悦
视频骆晓飞张柳静
编辑胡红吉
请分享给更多人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ly/18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