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元书纸

富阳元书纸

富春江

上一周,我和小伙伴去富阳考察了传统造纸工艺。富阳竹纸制作技艺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纸用嫩毛竹做原料,颜色接近米黄色,质感略有点毛绒绒,有竹帘的横纹和竹子的清香,可以长久保存而不变色,主要用于书画和公文。北宋真宗时被选为御用文书纸,并在元日庙祭时书写祭文用,所以也叫元书纸。

如今在富阳,只有蔡家还在从事手工造纸,具体过程与《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竹纸方法类似。从竹子变成纸,要经过削竹、敲白、浸坯、落塘、腌料、断料、翻摊、淋尿、入镬、煮镬、舂料、抄纸、牵纸、烘烤等步骤,需要等待五个月。

作为材料的毛竹

当地人上山砍竹子

讲人话,过程是这样的:小满前后,山上的毛笋开始脱壳,长成嫩竹。把它们拖回来,砍成一段一段,削皮,用铁锤敲碎,捆成捆,放入水塘,和石灰一起浸泡。几天之后,把均匀浸泡过石灰的竹子煮熟发酵,磨碎,溶解成纸浆,用竹帘捞出一张一张的纸,叠在一起,榨去水分,把湿纸晒干,裁边。这样就好了,先来看一下成品:

我们去参观时已经七月了,只能看到从水塘里把竹子捞出来的过程,以及之后的步骤。正在捞竹子的,是61岁的蔡玉华老大爷。

舂料,就是把竹纤维捣碎。过去用人力,现在用电动石磨,人负责把料收拾到中间。

质感好像橡皮泥

抄纸也叫捞纸,首先把舂好的料放入纸槽,加水搅拌,溶解均匀,成为稀薄的浆液。抄纸工把竹帘放入纸浆,轻轻晃动,使纸浆均匀沉淀,形成一层膜,就是湿纸。再把竹帘放到纸架板上,轻轻揭起竹帘,湿纸就留在了板上。这样一次次重复,积累出厚厚一叠纸,榨干水分。

溶解成纸浆

捞纸

把湿纸一张一张分开叫牵纸,把牵下的纸贴在铁板上烘干就是晒纸。两面铁板中间是烧热的水,温度不至于把纸烤糊了。

烧柴加热

看大妈把纸贴在铁板上,动作特别熟练,就像贴布一样容易。然而我们自己动手尝试,才发现湿纸是非常软的,稍有不注意就捏断了。这真是个技术活啊!

正在烘干的纸

烘干后揭下来

等待裁边

下面挂起来晾的,是清明节烧的黄纸,以废纸为原料制造。顺便在村子里转了转,还看到了晒粽子叶。

参观完造纸后,我们又去了富阳附近的古镇东梓关。郁达夫曾写过一篇小说叫《东梓关》。“东梓”两字,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因为江边种了很多梓树,也有说因为这里是过富春下钱塘必经之地,行人到此东望指关,故而得名“东指关”。

以上三张东梓关是我拍的,以下来自云中马的博客。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ny/121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