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意思钱塘县名简考
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今天就来说说钱塘县名的由来。
公元前年,秦始皇设置钱唐县,当初秦始皇南巡会稽郡,过钱唐县,“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站在灵隐山上望江兴叹,这才有了宝石山上的缆船石、秦望山,以及富阳的秦渡村。
刘道真,南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大臣刘怀肃之侄子,南朝宋元嘉十三年()时任钱唐县县令,写下杭州第一部地方志——《钱唐记》,那时候的钱唐县政府在灵隐山下,也就是西湖街道和灵隐街道所在的位置。著名水利专家郦道元写的《水经注》中关于西湖的内容,许多地方就是引用了同时代刘道真《钱唐记》所写的内容。
隋朝开皇九年(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钱塘县为杭州的首县。
后来汉朝会稽郡议功曹华信发起在今西湖之东,建筑捍海堤塘,他因时制宜,以挑土得钱的办法鼓动居民参与筑塘,因此筑成的海塘也被称为“钱塘”。有了钱塘的保护,钱唐县府也就从灵隐山搬到了西湖以东,也就是现在上城区的位置上,杭州城才有了雏形。西湖与钱塘江隔开,也就成了淡水湖,造福于杭州人。
那么,什么时候钱唐县的县名加了土字旁,改成了钱塘县呢?在唐武德四年,也就是公元年,那时的皇帝是唐高祖李渊,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为了避讳,把钱唐县改成钱塘县。
因此,六朝时期,“钱唐”是县名,“钱塘”是海塘的名称,不可混为一谈。唐朝以后,县名与海塘名才合二为一,都叫“钱塘”。
五代后梁龙德二年(公元年)从富阳割长寿安吉两乡给钱塘县,划出钱塘、海宁各半个县,成立了钱江县,钱江县后来改名仁和县。从此后,杭州府城之内就有了钱塘和仁和两个县,也就有了“钱塘不管,仁和不收”这句古话。大清朝末年(宣统三年),也就是公元年,浙江巡抚府向朝廷上奏,要求把钱塘和仁和两县合并成立杭县,朝廷也同意了此议。
据《杭县志稿》中记载,钱塘和仁和真正合并的时间在民国元年,也就是公元年,两县合并成立了杭县,归省政府直辖,杭州市政府是一个管理六县的机构,没有自己直接管理的市区地盘。后来到了民国十六年(年)2月,由于各种各样的矛盾纠集,再从杭县这里划出了一大块地方成立了市区。
与钱塘县同时共存两千年邻县有萧山和富阳。与钱塘相邻一千年的就是仁和县,仁和县一度叫做钱江县,她的范围就在现在的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北部、余杭区东部。一千年中,钱塘县的范围始终在现在的西湖区、上城区的全部,拱墅区、余杭区和富阳区的部分地区,西湖区和上城区历来就是钱塘县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之江地区古称钱塘泗乡,也就是古代的钱塘县定山南乡、定山北乡,长寿乡和安吉乡四个乡,历来都是钱塘县的主要辖区,泗乡人被萧山人和富阳人叫做钱塘人。
朋友,您知道杭州的钱塘路在哪里吗?您绝对不会想到,钱塘路只有区区米长,就在西湖区的珊瑚沙水库边上,我真有点为这条路名感到可惜,应该把之江大道改成钱塘大道,这才与钱塘这条古捍海塘的原意相吻合。如果钱塘人没有意见,我还建议把双浦镇改成钱塘镇。
写于年4月4日(清明节前夜)
作者
袁长渭,年5月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中学校长,曾经担任西湖区教育局副局长、蒋村街道办事处主任、转塘街道党工委书记和西湖区发改局局长,现任西湖区灵隐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爱好写作和摄影,《浮山良户头》、《18路车》、《湖埠里——铜鉴湖畔好地方》、《母亲的杭州篮》等文章杭州日报整版发表,《脚踏车》和《露天电影》等五篇文章被杭州市政协收入《杭州记忆》,摄影作品《钱塘晚霞》和《茶镇新景》获摄影大赛大奖,个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qs/1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