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美丽重生富阳市望仙村美丽乡村
在浙江的富阳市域内,不乏拥有诸多文化名片的明星村落,诸如:拥有“郁达夫同名小说村”、“设计创意小镇”名片的东梓关村,拥有“王澍参与乡村更新”名片的文村,拥有“《富春山居图》原型村”、“黄公望隐居地”名片的黄公望村等。相对这些明星村落而言,望仙村便显得十分低调。本文即从这个低调的美丽乡村入手,结合考察中的所见所闻,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进一步思考。
走进望仙-村庄概况-
1.隶属秦汉古镇、竹纸之乡的文化背景从建制而言,望仙村为富阳市大源镇大源村的自然村。大源镇是拥有00余年历史的秦汉古镇,且因竹资源丰富,有悠久的竹纸生产历史,至今已逾余年,有“竹纸之乡、活水源头”称号。
.濒临富春江南岸的自然区位图:望仙村濒临富春江的自然区位
从自然区位而言,望仙村位于富春江中段南岸,西邻孙权隐居地——龙门古镇,北眺富春江八景之一的“鹳山揽胜”,与沿江而生的其余村落一样受到区域山水、人文的浸润。
.便捷的区位交通环境图:望仙村的交通区位
从交通区位而言,望仙村交通条件便捷,其北依杭千连接线,南邻G5长深高速,东距富阳城区7公里,西距杭州市区0公里,与中心城市互动紧密。
-村落特征-通过分析望仙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情况,可将其特征概况总结为:“产业富村”与“空间贫村”的双重角色。
1.“产业富村”如今产业兴盛的望仙村在年前曾是连种田都需贷款的贫穷村落。改革开放赋予了村落以发展契机;年,通过村集体筹集资金兴办富阳电梯厂起家,带动了村庄的脱贫致富,集体及个人企业蓬勃发展;至年,村级集体、个人企业已有近70余家,主要生产拉门、卷闸门等,村工业产值达万元,曾被喻为“富春南岸首富村”、“金属门窗之乡”;现状村庄南侧仍有大量企业,以纸业、机械设备、门窗生产等产业门类为主。
图:望仙村现状产业情况
.“空间贫村”对应于兴旺的产业发展的是望仙村滞后的空间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0余年间,望仙村的建设用地未有增加,村民对于居住空间拓展的需求强烈。此外,现状村落空间衰退严重,村庄外围产业片区的农田片区呈现杂乱萧条的景象,亟待提升改善。
图:望仙村现状空间情况
.村落美丽契机望仙村成为美丽乡村的契机是源于入选为1个杭州市级“杭派民居”示范村之一。望仙村“杭派民居”项目选址于原老村东侧,总体定位为“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民富裕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强民安和谐美”,占地面积0亩,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总户数7户。目前项目仍在建,计划于年8月底竣工。
杭派民居项目对于望仙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于以下三方面:
(1)回应居住空间拓展和村民对于居住环境提升的需求;
()带动村庄空间的“滚动式”有机更新;对入住“杭派民居”的村民老宅,采取拆除更新或调配给其他无房户或用于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处理形式,提升村庄的社会服务职能。
图:望仙村“杭派民居”项目概况
()顺应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通过杭派民居可能催生的新产业业态,带动村落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村落空间认知-1.第一感受:新旧村落风貌的“碰撞”由于新村与老村是完全并置的状态,因此进入望仙村的第一感受是新旧村落风貌的强烈碰撞。老村呈现出建筑色彩混杂、建筑材质多样、建筑形式杂乱的风貌,而杭派民居新村则呈现出建筑色彩和谐、建筑材质统一、建筑语汇一致的风貌。
图:望仙村碰撞的新旧风貌
.风貌的融合但当深入了解杭派民居项目的设计意图后,可发现在看似碰撞的风貌后,两片村落空间之间存在着诸多的融合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1)新旧村公共中心的融合杭派民居村落新的活力中心结合老村公共活动中心——老祠堂形成,形成共同承载老祠堂、石板巷、村口老树、老祠堂这四项主要乡愁空间的新的村落公共活动中心。
()传统肌理与建筑语汇的延续新村的方案设计中,延续了原有老村的肌理及街巷尺度,并对于传统杭派民居的建筑元素进行突出的表达。
图:新老村公共中心的融合(左)、新老村肌理的延续(右)
()乡村生活方式的延续在杭派民居项目设计过程中,通过组成了由村民选出的9名望仙村民代表所组成的公众协商小组共同参与到空间设计中,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民居的实用性,承载乡村生活方式的功能空间组织形式都能在新村中延续,例如:由-5户组成的、利于户间交流的小型居住组团空间形式,民居前保留的总占地面积约0亩的自留菜地,以及屋前用于农具存放的半开敞空间……
图:民居前的自留地及半开敞空间
美丽乡村建设思考-破题美丽乡村-
1.富阳美丽乡村建设总结与思考通过横向比较望仙村及其余几处考察村落可见,并且通过浏览富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报道可见,富阳美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仍在于村庄物质空间层面的提升,主要的建设手法为:用新生手法来重构乡村的美和生活,激发农村的生机和活力;实施机制主要为依托试点示范政策,例如:杭派民居项目试点(望仙村、东梓关村)、省级美丽宜居村庄试点(文村);主体参与形式主要为:政府推动、建筑师操刀、村民参与。
但是,对于相较城市而言,承载着同样甚至更丰富的文化、空间、社会内涵的村庄的“美化”工作仅仅是民居和外部空间的颜值提升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破题美丽乡村分析(1)从乡村出发——基于乡村独特性的破题乡村的独特性可被概况为:熟人社会的归属感、村落文化的认同感、农业生产需求,以提升这些要素为目标,可提炼出乡村建设需考虑的元素应把包含:1)“乡邻”社会网络;)“乡愁”空间要素,即前文提及的老树、池塘、祠堂等空间;)“乡贤”地域文化,例如东梓关的郁达夫等;)“乡产”产业发展。
图:乡村独特性出发的美丽乡村破题
()从国标要求出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文件的破题通过分析年6月发布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国家标准,其除了对人居环境提出生态环境优美等要求外,还提出了对于村落风貌、文化传承、村民人口结构等文化、社会层面要素提升的要求。
.破题美丽乡村小结综合上述分析,可将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概况为以下四项内容:
(1)有形的物质环境提升:即对山水环境、风貌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等的提升;
()无形的生活方式传承:即传统节庆习俗、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文化共同体的修复重建:即乡村文化认知、乡贤文化挖掘、乡愁空间复兴等内容;
()村落品牌的经营运作:即构建乡村产业生态圈,推动共同富裕。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qs/8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