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蛟潭叶氏源流考李氏文化
大冶叶家坝,包括上叶、下叶、莲花芯,属古之蛟潭堡,为区别于其他叶姓,本文中称这一支叶姓为蛟潭叶氏。
我年大学毕业分配来大冶一中工作,即听老同事们讲:叶家坝原本姓李。后来我常去叶家坝走访和参加劳动,向老队长问及此事,他作了肯定的答复。但当时既见不到叶氏宗谱,更无法考证其原由,此事就一直在我心中存一问号。四十余年来,我有很多叶姓同事、学生和朋友,常与他们谈起此事,但都谈不出个所以然来,我深以为憾。近年参与《李氏文化资存》的编撰,更想弄清此事,于是多方打听,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看到了民国十一年(年)修撰的《叶氏宗谱》,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支叶姓的来龙去脉。下面分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有关问题。摘录宗谱原文,加上引号。对原文只加标点和简单注释(主要是时间、地点和个别生僻字)。
一、蛟潭叶氏源自李氏
民国十一年修撰的《叶氏笃亲宗谱》卷之首载:
耆公《叶氏发源引》宋淳祐四年(年)甲辰季秋之吉公督稿
宋德祐二年(年)丙子春正月之吉成梓
“叶氏之谱,所以谱叶氏族也。其先出于轩辕、帝顼,自咎繇子伯翳封费,赐姓嬴,其三子名恩成,世为理官,遂姓理。至商时,理徵以直忤纣,得罪死。子利贞逋难伊墟,食木子得全,易为李氏。自利贞七世孙乾,字元杲,为周上御史,生耳于楚苦县之阳,故号伯阳氏。耳子宗为魏将。宗之后广为汉将。广十六世孙暠为西凉王。越三世生熙及雍,熙则唐世之根本,雍乃我姓之渊源。雍五世孙筠,因失西夏走深林,以叶覆身纾难,此又叶姓由来也。夫赐姓更氏古大都然。既系叶,则纪源当自筠公始,而谱中必首暠公者何?不忘本也。其本又有本,谱何不一一述?盖自筠公因恩得姓,已别于李,悉纪之,嫌其太远。但谱以谱族,而姓氏之变更发源,竟以为太远也而拭之,又大不可。余故历历详志,见支支节节之无不可由灉漯(yǒngtà黄河下游两支流)而溯崑崙。”
显菴公序明洪武十四年(年)撰
“……我族叶氏……而原其所自,始则以西凉武昭王之裔名时,时之孙筠。西夏失守,潼溪受害,藏于叶中,得避其难。此以叶为姓所由著也。……”
万树公纪源序明洪武十四年撰
“……我族肇自老聃,因诞于李树之下,遂以李为氏。厥后子孙各列疆土,开籍甚繁,延至五十八世(武昭王即位于公元年,孔子生于公元前年,前后相加年,老子年长于孔子,故老子与李暠相隔近千年,按照我们排的序为38世,平均30年一代)孙暠,袭爵武昭王,封地于西凉,暠公八世孙筠易李为叶,虽则恩姓,其意殆亦不忘于木本之义欤。筠公子成公,因功食邑南阳即今安陆府,继迁永州,德泽流芳。甫有谭公孝廉秀异,明珠大贝之显奕,其子若孙,或迁建康,或迁闽中,并居楚未迁者,支蕃派蔓,世远年湮,殆难于清晰之而纪载之也。我分始迁于越,自越迁吴西,至峻公由吴西复籍于楚之江夏。虽曰仕宦而来,毋亦祖宗之灵而俾之也。传至五世孙敬皇公,素负节操,英略过人。宋有事于河东,举于草莽,而视师淮上。是时敬极公、敬永公、元启公、元哲公,亦同赴调擢之任,因宦羁署,分镇诸地,而子而孙,各寄异土。所以山东有我姓之蕃,河南有族氏之盛,显宦多发于燕地,文人蔚起于江南。而太原、长安、西蜀、粤东,伟人学士,代盈于王廷。孰谓我族非海内之世家巨族也哉!我支亲祖敬常公……及金人拥公南奔,携幼以往,不能回籍,斯亦迫于不得已也。幸长子绍天公有奉祠守墓之责,因开今绵绵瓜瓞之盛,此其大略也。……”
正庭公谱序本乾隆二十二年(年)临终遗命刊入
“……余族自西凉以后,历唐、宋、元、明—脉,有宋耆公董修,纪载备书,迄至明孝廉荣公用纂实录……”
正龙公序清乾隆二十三年撰
“……余族自筠公易李为叶,振振家声,至成公食邑南阳,德泽流芳……”
胪阳叶先生佐修家乘序清乾隆二十三年赐
“……叶族派演自西凉武昭王暠,其后至重耳公,生熙生雍,熙公则先唐帝室之宗,而雍公即其分祖也,然犹仍李姓。至筠公以兵乱故,得甦于叶,始以叶为恩姓,而尚寓不忘李字本木之恩也。……
澴川举人邑司铎冯家澄盥手顿撰”
民国十一年修撰《叶氏笃亲支谱》卷之六载:
本支历代远近世次
“远系
原姓李氏,世远传繁,序自西凉武昭王
暠配尹氏,生子歆歆生子重耳重耳生子二:熙、雍
熙先唐帝室之宗
雍生子时时生子二:鎔、肃鎔
肃生子三:君南、用南、继南
君南
用南生子一:筠
继南
暠公至是代凡七世,姓李氏,谨序列远系,前见渊源所自,其未纪世次,以筠公后既已更姓叶氏,遂从略。”
由上观之,蛟潭叶氏源自李氏。叶氏开代之祖李筠,因以叶覆身纾难,得活于叶,遂改姓叶。是确定无疑的。但究竟是何时,因何事件逃难,则难以定论。谱上三处记述为“西夏失守”、“国事失利”、“以兵乱故”。“西夏”如指国名,则时间相去甚远;如指地名,六朝时则在今湖北一带,筠公避难处,无考。至于谱上无记载的传说:回师护国遭诽谤……;因武则天当政,欲戮绝唐皇族,故出逃埋名改姓等,亦难为据。姑且存疑,有待有志者进一步考证。
二、蛟潭叶氏世系
春茂公《述先警后序》明万历二十二年(年)岁次甲午孟冬月撰
“……间有问及始迁者,则曰:我江西自也。问以何地?则曰:瓦屑坝燕子崖也。嗟嗟!是真无所考征者乎?殆亦自没其根底矣!吾族自南阳受封以来,世家于楚,继迁于浙,迨峻公仕楚,怀兰公之诞于江夏,仍是复故归宗。后此,美玉公有南宋之变,得梓公遭元世之乱,明初,荣公有承先启后之志……”
增陛公一支源流纪清乾隆二十三年(年)撰
“……吾族自得姓开支以来,南阳发迹,椒聊繁盛,我潭公生楚永州府零陵县,举孝廉,后仕秘书监,生中和、奎光、俯锡、永和、咸锡、奎瞻六公,独中和失传,而奎光、永和二公终居永州,俯锡公则籍闽中,咸锡公则家建昌,后复有迁徽州者,而奎瞻公则我支分派祖也。先家于浙江台州府,继迁处州龙泉。其子道盈公为建昌尹,后升南康太守,遂卜筑豫章之地。峻公则道盈公第四子也,先仕巴陵尹,继江夏令,即解组而家于此地南村,生怀兰公五人,是宗于楚者复转为楚诸开代之祖矣。……嗣是怀兰公生节立公,由节立公至敬常公凡五世。敬常公学问器识超然独出,宋屡诏公仕,公以朝多奸人故,遂携幼子自然寄迹于外,后又以金人故不得已而家于浙江湖塘口处。子绍天、绍地、绍人三公则仍终江郡南村。至绍天公子基都公始迁冶邑角山畈上,凡七世,后多被厄于兵,多迁居别地。亦越荣公,元至正癸卯(年)举人,官团练使,始居柴上郡,继迁富川,而其子孙复籍冶邑,土名白杨林处。继继承承,振振蛰蛰,县城东西两市及蛟潭、马叫、金桥、枫树、白坟各堡。……是我荣公则又金湖近代一支之祖矣。夫荣公生子八人,后虽有迁他省者……而我分则自代丰公所生第三子讳玄三字右七公绵延推衍,中亦有离故土而他籍者,而蟠于冶邑者独多。……”
始姓叶氏祖
第一世筠公早年出仕,忠义盖世,智勇双全。后以国事失利,藏身桃林得甦于叶,始改恩姓叶氏。是为叶氏开代之祖。生子四:咸、成、德彰、封起。
第二世成封南阳郡,始迁湖广永州府零陵县(今湖南零陵)。
生子一:潭。(咸、德彰、封启,无记载)
第三世潭起永州府零陵县,品行卓越,学识兼优,举孝廉。后除郎中,拜太子舍人,迁秘书监。生子六:中和、奎光、俯锡、永和、咸锡、奎瞻。
第四世中和失传奎光、永和居永州未迁。
俯锡迁闽中,即邵武府(今福建邵武),至今仕宦未艾。
咸锡入建康(今南京),二世孙俊元迁徽州(今安徽歙县),至今子孙蕃衍。
奎瞻迁浙江台州府,继迁处州府龙泉县(今浙江龙泉)。
生子五:达盈、道盈、逢尧、达二、进盈。
第五世达盈、达二、进盈未迁(仍在龙泉县)。
道盈起处州龙泉,仕建昌(今江西永修),升知南康府(今江西星子),遂居豫章(今江西)地。生子五:嶷、峒、峨、峻、崖。
第六世嶷、崖未迁(仍居豫章)。
峒迁合肥(今安徽合肥)。峨迁都安(今广西都安)。
峻起豫章,仕巴陵(今湖南岳阳)尹,迁江夏(今武汉市)令,解组(卸任),即居本县南村,复籍于楚(此指湖北),是为楚省诸郡开代之祖。生子四:彩兰、春兰、怀兰、彰兰。
第七世彩兰、春兰、彰兰(无记载)
怀兰居江夏南村,生子一:节立。
第八世节立生子四:赋良、继良、元良、秉良
第九世赋良、元良、秉良(无记载)
继良生一子:待荣。
第十世待荣娶妣荥阳氏,奉先唐敕赠“体仁好善、静贞慈惠婆婆”,生子三:朝显、朝达、朝凤。妣殁葬大金山店东北上林塘岸。
十一世朝显生子六:敬星、敬极、敬永、元启、元哲、敬常。
朝达子孙多迁郢地。朝凤仕河南尹。
十二世敬星宋初诏擢淮上令。
敬极、敬永、元启、元哲、敬常五公俱为宋举,旧谱只纂一支,其详细因未载明,但敬常公诏以仕未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sh/20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