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丨白骅一辈子专心做一件事

无论社会和生活如何变迁,健康始终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梦想。为了这,我还会继续努力。

从设施陈旧的海门化工厂到全球化布局、年营收达百亿规模的国有控股集团、上市公司,从台州湾到富春江畔、黄海之滨,从单一原料药生产到生物药、创新药的研产销一体化……在医药行业,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药业”)的发展故事,总会反复被人讲述。

白骅,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海正药业(杭州)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是故事里的关键人物。

从年到年,整整50年,海正发展历程就是他个人奋斗史,海正事业就是他的生活。然而,这位七旬老人脸上没有久经闯荡的倦意,在谈起医药话题时,跟年轻人一样眉飞色舞。

一辈子死磕制药这一件事,这是白骅。

读书也好,工作也好,都要好好干

富阳区胥口镇风光旖旎,尤其春天,山野萌生新绿,满眼尽是生机。说起来,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穿镇而过的葛溪,因东晋时期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在此隐居炼丹而得名。时代更迭,药缘延续。多年后的今天,胥口镇重新成为“山乡药谷”,孕育出医药产业集聚的富春药谷小镇。

汽车沿着村道向前,渐渐远离村舍,最终穿过一道路闸,带我们进入一个山林间的制药王国——海正富阳基地。

白骅已经站在会议室门口等候。虽然年过七旬,他依然精神矍铄,普通样式的黑色夹克衫衬着满面红光。年从杭州化工学校毕业后,白骅被分配到当时的海门化工厂(海正药业前身)当技术员。从那会儿开始计算,今年,正好是白骅在海正奋斗的第50个年头。

50年何其漫长,其间发生的沉浮变迁故事,汇编成册就是一部丰满的自传。在白骅的人生字典里,最多的三个字应该就是“好好干”。他小时候也没想过搞医药,只是执着地相信,读书也好、工作也好,都要好好干。“这么多年一直在基层做实业,客户还是很认可海正。我自己心满意足,也觉得对得起国家的培养。”

凭借“好好干”这股认真劲儿,白骅从技术员成长为海正药业董事长。即便几十年过去,草根企业家的朴素气质仍然在他身上清晰可见:低调坦诚,极少谈论感受,当话题轮转到制药上就滔滔不绝、眉飞色舞;不讲究气派,在哪里都能办公,食堂楼上的简陋会议室是流动办公室;似乎视工作为生活的全部,没什么业余活动,唯一的爱好读书,主题也不离医药与管理……

不学习,你就不知道行业制高点在哪

海正药业总裁林剑秋对年记忆犹新。那一年,他刚从学校毕业加入海正,在车间当技术工人。同年,海正启动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验收准备工作。

林剑秋坦言,在当年,自己并不理解公司推进FDA验收这件事。“启动验收不仅要改造硬件设施,而且要耗费很多精力。在出口业务没有明显成效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做这样多余的事?”

有疑惑的不止林剑秋。他们不知道,海正因为没有通过FDA验收而吃过大亏。美国一家医药化工集团的客商表示愿意购买海正生产的妥布霉素,但由于没有通过FDA验收,海正被无情地挡在了国际市场的门外。

白骅清楚地看到,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FDA是一条必经的道路。于是,厂里专门成立FDA验收小组,并以世界先进水平严格要求自己。经过三年努力,年,妥布霉素通过FDA验收,海正拿到了迈向国际市场的首张“通行证”。

“这就是白总的眼界。”事后说起这段,林剑秋感慨万千。他说,医药行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往往要超前投入。这意味着,领导者的眼界尤其重要。

所谓眼光,就是预判能力。其实,自打白骅进入海门化工厂以来,他独到的眼光和准确的预判能力,已经得到过多次验证——

年,刚加入“地方国营海门制药厂”领导班子的白骅,就为企业寻找到了希望。他拿出8万元,买下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制克念菌素的技术。这个举动在当时还引发不少争议,而事实证明,该决策让海正掘到了第一桶金。

年,全国招标阿霉素项目。白骅看到了项目的潜在价值,最终以60万元购买了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阿霉素实验室工艺成果。企业筹资万元实现了产业化,填补了国内阿霉素生产的空白。

年,白骅发现上海农药研究所拥有阿佛菌素技术,通过努力达成双方共同开发协议。阿佛菌素于年实现产业化,成为海正历史上第一只单品种利润超亿元的产品,也让海正在国际兽药市场的占有率达到40%以上。

……

这些判断和决策,无一不助推着海正持续壮大。“获得这种能力不能单靠天赋,是长期深入行业持续学习的沉淀。”在林剑秋眼里,白骅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在业务或技术探讨时总会拿个本子写笔记。

采访期间,白骅的助理送过来一大叠打印资料,有论文期刊,也有摘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bk/1909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