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颜值官阶双低,诗歌未入唐诗三百首
年,晚唐宰相郑畋(tián)的小女儿读了罗隐的诗,对父亲说:“罗隐太有才了,我好想嫁给他。”郑畋对着女儿一笑说:“当真?”一天罗隐真的来拜谒,郑少女隔帘一窥后,差点把罗隐的诗也烧了。
小时候过家家,如果有兄弟姐妹在砧板上连续敲动,或者用菜刀不断发出空响,奶奶会出来制止:你们不好这样玩耍的!我们就问奶奶为什么。
奶奶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唐代有一个叫罗隐的学子,考了10次都没中进士,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特地派文曲星下凡,到罗隐家考察,估摸着如果罗隐真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那是要重用当大官的。
文曲星把考察的任务又交给罗隐家的灶司菩萨。罗隐家灶司菩萨有点耳背(是不是只有他家的灶司菩萨耳背不确定),但肯定是不糊涂。罗隐家生活贫穷,也尝尽了人间冷眼,世态炎凉。
有一回,罗隐母亲一边在砧板上切菜,一边回忆一边喃喃自语,这一家故意不帮助我们是“一遭”,那一家欺负我们家罗隐是“一遭”,菜刀也随着“一遭”、“一遭”切到砧板上,发出“咄咄”的声响。
哪成想灶司菩萨就在一旁考察呢,他把“一遭”听成了“一刀”,大概数了数,有几十“刀”。心想,这罗隐家也太狠了,这些鸡毛蒜皮也承受不了,要一刀刀把别人砍了,如果把罗隐放到高位上去,不知道有多少人要人头落地。灶司菩萨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文曲星,文曲星报告给天庭,所以罗隐从此后一直无官名行世。
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历史上也是如此,罗隐一辈子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
在现实中,也不乏重量级人物举荐罗隐入仕。比如同时代的扛鼎词人韦庄,年,曾经上奏唐昭宗,请求皇帝给罗隐特赐及第,但后来没有下文。
还有人向当时的宰相韦贻范举荐罗隐。韦贻范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他曾经与罗隐同船而渡,当时还不认识罗隐。不经意间韦贻范听到船老大和罗隐的对话。
船老大对罗隐说,船里有朝廷大员在,你说话小心点;罗隐当时非常不屑:这些人算什么东西,他们的文章,我用脚趾头写出来都比他们好。
韦贻范接着说,如果我们推荐他同朝为官,我们还有立锥之地吗?从此,大家就打消了举荐罗隐的念头。
《北梦琐言》是宋代一个叫孙光宪撰写的笔记体小说,其中记载了罗隐的南方口音,让很多京都人抓狂。
罗隐是浙江富阳人。江浙虽然是吴越方言区,一般人入朝为官,确实要过语言关,至少让京城的人能听得懂。估计罗隐的富阳“普通话”,听起来佶屈聱牙,半天听不出他说的是什么。试想一下,无论是上奏给皇上,还是开会作报告,人家都听不明白你说个啥,那即使发号施令,也不等于鸡跟鸭讲?
前面奶奶讲的故事里,罗隐母亲的富阳话连灶司菩萨都听岔了,问题就不是一般严重了。所以“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个硬道理。
大官是当不成了,但是,老天在给他关上了这扇窗时,却为他打开了成为名诗人的另一扇门。
罗隐的诗名在晚唐可说得上“威震四方”。《北梦琐言》把罗隐、温庭筠、李商隐并称“三才子”,单凭这一条,就可见他的诗名级别之高。
罗隐传世的作品集叫《江东集》,晚唐有个节度使,叫罗威的,是罗隐的死忠粉,他把自己的作品集取名为《偷江东集》。五代《清异录》有个记载,说唐朝末年有一些人喜欢文身,他们可不纹什么图案,而是在身上纹上百首唐诗,而这些诗歌不是选自白居易的,就是来自罗隐的。
宰相郑畋的小女儿迷恋罗隐写的诗歌,手不释卷,为罗隐的才情而倾倒。实在到了产生爱情幻想的阶段,以为写出这么好诗歌的人,一定是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就告诉父亲,恨不能嫁给写诗的人。
父亲不置可否,指着帘子对小女儿说,好啊,罗隐来拜访我的时候,你在帘子后面观察一下,看你是不是真喜欢他。
有一天罗隐果真来到相府拜访郑畋,郑少女躲在帘后偷偷观察,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就被罗隐的相貌惊到了。原来写得一手好诗的大才子,却长着一张又老又丑的脸。这位以貌取人的假粉丝从此发誓不再读罗隐的诗。
还别说,罗隐的颜值低,是被写进“五代史”的。《旧五代史》有一句描述罗隐的颜值:“貌古而陋”。“古”在这里不再是“高古”的“古”,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相貌丑陋,简直是丑到骨子里头去了。
不过罗隐的颜值并没有影响他的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即便清代编印的《唐诗三百首》没有收录罗隐的诗歌,但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但是秕糠微细物,等闲抬举到青云。”(《春风》)这样的句子依然脍炙人口、流传千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ly/2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