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姓起源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后裔的十三个姓氏
凌,中华姓氏之一,凌姓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现代百家姓排名第位。
凌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
凌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琼,湘,鄂大部,赣闽浙沪,皖苏大部,云南东部,贵州南部,内蒙古东北,黑龙江西北,凌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9%以上,这部分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7%,居住了大约74%凌姓人群。在云南中部,四川东南,湘鄂西部,陕西东南,豫鲁大部,黑龙江东部,吉林西部,凌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5%—0.1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5%,居住了大约15%的凌姓人群。凌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6。2%,A型占28.8%,B型占27%,AB型占8%
凌姓出自姬姓,姬姓出自姚姓,是黄帝十世嫡长孙舜帝姚重华的姚姓衍生姓氏的后裔。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正妃太姒所生第九子卫康叔姬封的支子在周朝任凌人之职,掌贮藏冰块的冰室,属周礼天官之列,其后人以其官职为姓。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凌氏在早期历史上,似乎比较岑寂,一直到群雄并起热闹非凡的三国时期,在江左的东吴才有一位大将凌统,以赫赫军功而为这个家族扬眉吐气。郡望河间郡、渤海郡。历史名人还有凌蒙初、凌十八等。 康叔后裔的十三个姓氏
康叔在周王室平定三监之乱后,离开康城,来到朝歌,被封为卫国国君。因康叔是助武王胞弟,所以赏赐比较丰厚。武父(进冀豫之间)以南、圃田(紧河南中牟市)以北地区,均为卫国辖地。康叔逝世后,长子康伯继位,其后有了康姓。
除康姓外,康叔后裔还有以下姓氏:
1、卫姓因康叔封在卫国,都城在今河南淇县。传至四十余世,卫君角九年(公元前年),卫国被秦在野王所灭。其国遗民以果为氏,从此卫氏代代相传。
2、宁姓,康叔之后卫武公少子季亶封邑在宁(今河南省获嘉县),后裔称宁氏。
3、凌姓,春秋时卫康叔庶出子孙在宫廷任凌人之职(即专管收藏冰块的官员),其后世子孙遂以官职称姓,即凌氏。
4、冰姓凌氏的后代还有一支改为冰姓。
5、鹿姓,康叔支系子孙世代为卫国大夫,其中有人封于五鹿(今河南濮阳市东北),后人遂以地为姓,称鹿氏。
6、石姓,康叔的第六世孙卫靖伯,其孙名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大一灭亲,杀了叛逆之子石厚。石厚之子石殆仲,以祖父的字为姓,称石氏。
7、孙姓,也是康叔后裔,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十二位大姓,在渤海周围和东北地区最有影响。当今孙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1.44%
8、戚姓,康叔九世孙公子惠孙,乃孙氏始祖。惠孙的七世孙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孙林父的支庶子子孙恋居戚地,遂以封邑为姓,形成戚姓。
9、及姓,卫国君主卫宣公,将他的儿子安排在“汲”那个地方居住(今河南卫辉),称公子汲。公子汲的后代以居地为姓,后因避战乱,去掉了三点水,成了及氏。
10、常姓,卫康叔的支庶子孙,受封于常,建立常国,后以国为姓,称常氏。
11、寇氏,康叔为国司寇,掌管治安、刑法、判案等,支孙以官位名,亦相传姓寇。
12、商姓,为春秋卫国公孙鞅之后,因封在商,也就是商鞅,以封邑为氏。
以上十二个姓氏加上康姓,便是康叔后裔的十三个姓氏。
战国时期,卫国依附赵国,后来因为国势太弱,降号为侯,再降为君.秦始皇灭六国,卫国因为弱小而得以保存.秦二世贬卫君角为庶人,国灭.城市有,朝歌,濮阳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 源流一 源于地名,出自远古帝王伏羲氏的诞生之地淩,属于以以居邑名称为氏。淩,就 是传说中远古第一帝伏羲的诞生之地,因境内有淩水(今京杭大运河泗阳段),因以为地名,先秦时期改称泗水,设泗水郡。淩县,就是秦、汉之际阴淮平原的泗水郡淩县(今江苏泗阳西北部),汉武帝刘彻元鼎元年(公元前年)置泗阳县,在古泗水北岸,故名。在汉末至三国的战乱时期,其地住民有避难而纷纷外迁者,为将来便于联络,便以居邑古名称为姓氏,即称淩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或避难改姓为氏,后有简笔为凌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淩氏与姬姓凌氏族群没有任何干系,大都尊奉伏羲氏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凌氏合谱。 源流二 源于姚姓衍生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 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封被周武王姬发封在西周之京畿内的古康国之地,称康叔,后周公旦建议周成王姬诵,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都封给了康叔,并建立了卫国,国都在卫(今河南淇县朝歌),史称“卫康叔”。卫康叔有个儿子在周王室为官“凌人”,他的后人就以其官职作为姓氏,由此产生了凌氏。凌人,亦称凌阴、凌室,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典籍《周礼》上所记载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在史籍《姓纂》中记载:“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从这些文献来看,凌氏最初源自周文王的孙子姬封,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而姓了凌,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凌氏正宗。 该支凌氏族人皆尊奉姬康叔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陵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陵令,亦称陵台令,西汉初期由汉高祖刘邦亲设的官职,专职负责守卫帝王陵墓,其职位高于同官秩的食宫令、寝庙令。后来的汉高祖之长陵、汉武帝之茂陵,皆各设陵令、食宫令、寝庙令各一人。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亦皆设有,但官秩降至七品,俸禄六百石。南北朝时期的北梁、北齐,曾一度改称为“陵监”。 在陵令、陵台令及其守陵的陵寝关防军将士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陵氏,后避其姓氏字的忌讳,改称为凌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曹魏时期官吏凌江将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凌江将军,是东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军制官位,为东汉列将之一。到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设魏一人,官秩五品,专职掌控黄河以北蒙古、辽东地区的驻扎大军。按汉朝政治,武官比文官品位降一阶,是控制军队权力的一种体制,因此正五品武将领受的官秩俸禄实与从五品文官一样。 在凌江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凌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凌氏、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丘穆陵部落,亦部落名称为姓氏,称丘穆陵氏。 丘穆陵氏,亦称丘目陵氏、丘穆凌氏、丘目凌氏等,在北魏王朝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年)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的过程中,将丘穆陵氏改为汉字单姓,绝大部分族人改为穆氏,少部分人后来有改为凌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黄帝诞生在“姬”河边 1、传说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于是形成了姬姓。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发。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名讳(姬与基同音),开始改为周姓。后来一部分人恢复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黄帝的儿子中有姬姓 2、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得到了12个姓,其中就有姬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启、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些后裔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所以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姬姓改为周姓,从这以后,姬姓的人就更少了。
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位,人口约八十七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左右。
以上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以下资料来源
来源:凌氏宗亲网
作者:凌斐锦凌前福
编辑:凌淼凌玉芬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ny/7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