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故里流芳怀古,杭州富阳洞桥镇一位历史
杭州市富阳区西北部山区有一座静美小镇——洞桥,是杭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施肩吾故里。陶德富老师特地带领我们走读群群友前去拜谒。施肩吾(-),字东斋,号栖真子。唐宪宗元和十五年()举进士,后被钦点为状元,他是集诗人、道学家、台湾澎湖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传奇人物。因为历史变迁,真正的“状元府”遗址已是那五云山下金灿灿的稻田。
眼前的“叶家私塾”,是施肩吾小时候上学的地方,门楼上有一匾“状元学堂”。
这个院落看来也是近年挖掘状元史迹而布置的,院子的右面有一处挂滿小木牌的名字栏,上面都是在私塾上学学生的名字,也许这里才是学生们上课的地方。
私塾对面的山上,现在是施肩吾公园所在地,一条游步道通往山顶,公园里有望台阁、状元台等。
“叶家私塾”门口不远处有一口方塘,塘边有水井,看来是古人取水和洗涤的地方。还有一长方形小池,壁上挂着“洗砚池”三字,传说池中原有施肩吾读书时亲手种的莲花。这莲花的花瓣和荷叶上散布着墨点,那是施肩吾洗砚时洒上的,俗称墨荷花。
施肩吾从小爱写诗吧,“叶家私塾”的墙上挂着他写的《春游乐》诗句:“一年三百六十日,赏心那似春中物。草迷曲坞花满园,东家少年西家出。”在以诗选官入仕的唐朝,施肩吾以《太羹不和赋》与《早春茂雪诗》科考中式。施肩吾一生与诗歌同行,他有诗集《西山集》十卷传世,其中编入《全唐诗》内,共一百九十八首诗。
施肩吾遣任江西按察使,时局动荡,苛捐杂税多,官场又黑暗,他难耐官场这一套,就写了一首《上礼部侍郎陈情》诗,"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晴天欲照盆难反,贫女如花镜不知。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他就隐居于洪州(今南昌)西山,潜心学道修仙。
施肩吾为什么学道修仙?有他生性淡泊,不愿为官的心态,倾向于道家清静寡欲,与世无争的原因。再是道教曾被唐高祖李渊下诏宣布为三教之首,在当朝的地位可想而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道观几乎无处不在,道教深深赢得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信仰,学道修仙能得到社会的尊重。
施肩吾一生,历经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等九朝,也正是唐王朝走向衰微之时,他潜心修道二十年,写下了道教《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著作,成为了一名道学家。世人称他华阳真人,又俗称他为“施状元”。
施肩吾的晚年迁居澎湖,成为他人生旅程中一大亮点。唐大中十三年(公元年),天下大乱,施肩吾率领族人乘木船,经过多日漂泊,到达了澎湖并最终在此定居。他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发宝岛。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在澎湖,施肩吾写下了一首七绝来描述当时的澎湖:“腥躁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这是第一次将澎湖写入诗中。《台湾通史》也有记载:“及唐中叶,施肩吾始率其族,迁居澎湖。肩吾,汾水人,元和中进士,隐居不仕,有诗行于世。其题澎湖一诗,鬼市盐水,足写当时之景象。”
施肩吾最后还是叶落归根,唐懿宗咸通二年,施肩吾谢世于澎湖,享年八十二岁。其后,他的族人将他及其刘氏夫人的寿棺一同移葬于浙江老家罗墓山(今名花山)。
三叶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tw/2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