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户ldquo敲rdquo
三伏天
独自在家的爷爷奶奶们还好吗?
本报“敲门行动”正式启动
记者和志愿者
敲开城区多位老人的家门
倾听他们的故事
了解他们的诉求
敲门行动
关爱老人,本报联合富阳黑马公益开启“敲门行动”,这也是我们第二年开展“敲门行动”。7月29日,记者同黑马公益志愿者前往鹳山、盘龙山、恩波以及城西社区,敲开了多位老人的家门,他们大多年龄在80岁至岁之间。
王月屏:
思念妻子,希望看到孙辈成才
王爷爷今年88岁,老家兰溪,毕业后相继在浦江、桐庐工作过,后来又被分配至富阳,退休时在富阳科协工作。他在盘龙山社区市东弄的房子里已经住了几十年,可以说屋里的一切都充满着回忆,但如今这份回忆却带了伤感。
“老太婆走了不到3个月,很突然,也就三四分钟的事,平常身体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突然说走就走了……”老人坐在饭桌旁,对我们说着自己和妻子的故事。
王爷爷告诉我们,他的妻子名叫赵玉兰,这名字在当时很常见,但对于王爷爷来说,他的玉兰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相亲认识,后来因工作缘故两地分居了10多年,直到40多岁才聚到一起。王爷爷把家里其他照片都压箱底了,但妻子的照片却一直放在床头,虽然睹物思人总会平添一份忧伤,但如果看不到了,只会更失落。
那天的情景,王爷爷记得很清楚。“吃晚饭时,她还好好的,后来晚上9点多,她说胃不舒服,吃了一颗胃药就去休息了。”王爷爷回忆,妻子当时还能说话,只是说不舒服,没一会还吐了。王爷爷赶紧抱住妻子,给她顺顺气,但掀开毯子一看,妻子已经大小便失禁了。
“没事的、没事的!”王爷爷一面安慰妻子和自己,一面手忙脚乱地收拾起来,给妻子擦身。“好些了没有啊?”当王爷爷忙完,问妻子时,她已经失去了意识。
“我当时两只手就贴着她的脸,左右摇着她的头,但她就是没反应。我打了,医生来了,看了下,医院。他们说,去不去都一样的。可是我不信,就让他们送去了,但还是没救过来……”王爷爷说着说着,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至少,奶奶没有经历过多的痛苦。”我们努力安慰王爷爷。“对呀,至少没有插管子,也没什么痛苦……”王爷爷重复这句话自我安慰道。
王爷爷个子高高的,和竹竿一般清瘦,行动有些颤巍巍的,不过身体还不错,自己洗衣、做饭。家人劝他请个保姆,他不愿意:“我洗的衣服比保姆洗得干净,我自己也会烧饭搞卫生,干什么要花这个钱。”
但家人还是不放心。王爷爷有3个儿子,小儿子在南京,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在富阳,他们每天都上门,给老人送餐。大儿子现在每天晚上都跑来和他一块睡,就怕他夜深人静太过思念妈妈。
他的心愿
“我一定会好好活下去的,老太婆在那要多等会了,我还有事没做完呢。”王爷爷抹了抹眼泪、笑着对我们说。他有好多个孙子孙女外孙,最小的孙女今年刚考上大学。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孙辈成才,为祖国作贡献。
王生如:
希望社区多上门看看
王生如奶奶今年87岁,独自住在恩波社区。当我们敲门时,屋内一直没人响应。我们站在门口打她电话时,门开了。“我耳朵不好,你们敲门我没听到,真是不好意思。”王奶奶笑着解释道。
王奶奶的丈夫10多年前就过世了,儿子又出了事,她这些年一直都是一人住,两个房间其中一个连床都卸了,成了个简易的会客厅。虽然年纪大了,眼角有些耷拉,但王奶奶的眼睛还是很有神,看得出,她年轻时应该是个很漂亮的女子。
王奶奶这一辈子过得并不顺利。年轻时,王奶奶在富阳织造厂工作,认识了后来的丈夫,他们没有自己的子女,最后收养了一个儿子。儿子的到来让家庭有了生机,但随着儿子长大成人,一家人的生活又开始波澜起伏。
王奶奶的儿子曾在体制内工作,后来下海经商,结果没抵住诱惑,犯了经济罪,进了监狱,媳妇也和他离了婚。因为儿子没有生孩子,王奶奶连个孙辈都没有,成了孤家寡人。
今年1月份,医院,差点没救回来。“那天,我觉得不太舒服,医院,医院,气就喘不上来了。”王奶奶回忆说。
当时,医院开出了病危通知单,想要联系家属时才发现她几乎没什么家属。后来,王奶奶给救回来了,但住院需要人看护,实在没办法,医院打通了王奶奶妹妹的电话。可王奶奶妹妹年纪也大了,医院。医院为难,就出钱请了护工。“一天元,我请了5天,实在负担不起了,我就坚持要出院。”王奶奶说。
虽然出了院,但王奶奶每天都在担心,家里就自己一个人,哪天要是又发病了,直接倒地上都没人发现。“医生知道我的情况,一再叮嘱,只要有一点不舒服,医院。”王奶奶说。无奈之下,她想了一个办法,在家里餐桌上放了个大袋子,里面装了塑料盆、衣服等。“万一不舒服,医院。”
△餐桌上,医院的物品
她的心愿
王奶奶出院回家后,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给她送来了慰问品,王奶奶有了些许安慰。在感激之余,她也提出,如果可以的话,社区是否能时常去看看她。“我只是想他们多上门看看我,陪我说说话。”王奶奶说。
郎丽娟:
最大的心愿就是身体健康
△志愿者为郎丽娟奶奶测血压
鹳山社区老年人比例占了76%,有些楼房一整幢都是老年人,邮舍弄1幢就是这样。这幢楼的老人,年纪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89岁。郎丽娟奶奶就住在这幢楼里。
郎奶奶今年87岁,已经退休30多年,年轻时曾在县委办公室做收发工作。退休后,郎奶奶热衷于打门球。“社区老年人门球队有多人,我们5个人一组,每次一打能打半个小时。”聊起打门球,郎奶奶变得兴致勃勃,“不过从去年开始我就不打了,人老了,身体吃不消喽。”
也是在去年,郎奶奶95岁的老伴袁宝滨爷爷先她一步而去。袁爷爷是山东人,年加入八路军,曾参加过抗日战争,郎奶奶和他是经由同事介绍认识的。“我那时20岁不到,特别想当兵,他们就给我介绍了一名军人。”两人初相识,因工作原因不能经常碰面,就将想说的话尽付诸笔端,以书信交流。
△郎丽娟奶奶和丈夫的结婚照
“我们交往了一年多,然后选择结婚,中间也没有什么曲折,一切都是顺其自然。”郎奶奶边说边给我们看她和袁爷爷的合照,照片里的郎奶奶俨然一位大家闺秀,依偎在一名英俊的士兵怀里。他们的爱情,像茶不像酒,不醉人,却越品越有味;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却最能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她的心愿
当被问起有什么心愿时,郎奶奶笑着说:“我没有别的什么愿望,就希望自己身体健康,这是最重要的。”
谭焕林:
感觉现在很幸福
△志愿者给谭爷爷送慰问品
谭焕林爷爷住在郎奶奶家楼上,比郞奶奶大1岁,今年88岁,退休前是富阳粮食局干部。他有4个孩子,1个儿子、3个女儿。小女儿住在附近,时常来照顾老人。我们上门时,小女儿没在,谭爷爷身边一直有一个保姆阿姨,照顾他的起居。
谭爷爷是萧山人,16岁时经在新登工作的表哥介绍,来富阳当学徒,年参加工作。由于文化水平不算太高,他后来参加了扫盲班,边工作边学习。在县委工作组工作的他需要去农村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待上几个月,吃住都是在当地农户家里。
“到场口住了2个月,新登1个月,洞桥也是1个月。”谭爷爷说,他至今都很怀念当时的生活。聊起过去的工作经历,谭爷爷滔滔不绝,讲到退休后的生活,也是津津乐道。在活动室里打麻将、走象棋、打乒乓,没事时去江边散步,晚饭吃好在楼下跟老人们一起聊聊天……谭爷爷说:“我感觉现在很幸福。”
谭爷爷是个热心肠。每次楼道里电灯坏了,都是由他去交涉。他先从楼里其他住户那里将钱收齐,再去外面将电灯买来,最后联系电力部门工作人员来维修。
由于整幢楼里住的都是老年人,上下楼梯非常不方便,住户们就想着装一部电梯。电梯安装的手续繁杂,但是谭爷爷一直积极参与。前不久,手续终于全部办好,现在就等电梯公司来施工了。
他的心愿
当被问起心愿时,谭爷爷笑着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身体健康,不为小辈添麻烦。
杨建群:
当了22年幼儿园园长,爱热闹怕寂寞
听说我们要上门,79岁的杨建群奶奶一大早就到富春二小门口等待,会合后,她把我们带到位于陈家弄的家里。杨奶奶原来住在后拔路,为了上班方便,在年搬到了陈家弄。她脚步很慢,大概只有正常人走路速度的一半,“年轻时,到处跑,走路快得很呢”。她是城西幼儿园第一任园长,当园长期间,为幼儿园的孩子东奔西跑,投入了所有心血。
杨奶奶住在三楼,有意思的是一楼墙面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杨建群住在三楼东侧”,这块牌子是当时她为了方便工作做的。“我那时真的很忙,要安排好幼儿园的工作,要为幼儿园去争取政策。”她说,经常有老师和家长找她,有了这块牌子,就方便了。现在,她还会到幼儿园去看看,和年轻老师聊聊天。
走进杨奶奶家中,她招呼我们坐下,志愿者给她送上慰问品。“不管白天晚上,一进门我就会想他。”杨奶奶口中的他,是老伴,桌垫下面有夫妻俩的合影。老伴曾是小学教师,杨奶奶回忆时不由地说:“年轻时他很帅。”
“儿子媳妇对我很好,他们住在富春三小旁,叫我过去住,但我还是喜欢住在这里。”杨奶奶说,这幢楼的邻居都是她幼儿园学生的家长,大家都熟悉,也很亲切。杨奶奶喜欢热闹,不愿意一个人待在家里,每天都会到城西社区居委会去坐一坐,跟社区居民聊聊天,或者看他们打麻将。“看看不用动脑筋,年轻时用脑太多,现在想休息了。”她说。
她的心愿
杨奶奶患有冠心病,心脏放了三个支架,每天要吃10多种药物,双腿行动缓慢,跟这病有关系。“这点年纪了,也没什么心愿,生活过得都不错,不愁吃穿,只要身体健健康康就好了。”她说。
张维贤夫妇:
退休后去了60多个国家
张维贤爷爷今年78岁,老伴温敬蓉74岁,两人头发都已花白,但脸色和谈吐都让人觉得,他们依旧年轻有活力。
“我老婆喜欢画画,我喜欢钓鱼,我们还是桥牌协会的。”张爷爷退休前是公务员,温奶奶是富阳中学化学老师。“我们的故事很多。”张爷爷说,退休后,他们先把国内走了个遍,后来,又用了10年时间,去了全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今年本来还打算去以色列看看,因为疫情,只能待在家里了。“说实话,走遍世界各地,感觉还是生活在中国最幸福。”他说。
旅行中,张爷爷和温奶奶会拍照片、录视频,回家后把视频剪辑出来,保存在光盘中。张爷爷指着电视机旁的柜子说:“一柜子都是我们旅行的影像资料。”
温奶奶说,没有老伴她不可能走这么多地方,她怕高,有些地方不敢过,老伴就扶着她。家里的墙面上挂着装裱精美的水墨画,都是温奶奶的作品。“我退休后,又被学校返聘了8年,正式退休后,开始上老年大学,在那里学了画画。”张爷爷为老伴感到自豪,他说,很多朋友都来问她要画,楼上有个画室,老伴就在那里创作。
他们的心愿
温奶奶带我们到二楼参观,走廊上挂着她画的“春”“夏”“秋”“冬”四幅画,书房的桌子上,她正在临摹《富春山居图》。在80岁时办一场个人画展是她的心愿。“我现在水平还不够,还要再练练。”她说,现在的目标是争取加入杭州市美术家协会。
张爷爷也拿出他的宝贝给我们欣赏。“这是各个国家的流通货币,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会收集。”他说,集邮也是他们的爱好,已经集了50多年。“我们这代人哪还有什么心愿,这样的生活已经很好了,有机会还是要多出去走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张爷爷说,夫妻俩这些年过得很满足,从来没觉得自己老了。
李三妹:
99岁老人的幸福和烦恼
根据李奶奶儿子鲍正来提供的具体位置,我们来到象牙浦路73号。敲开李奶奶家门,一家人刚吃过中饭,李奶奶坐在床上,正在吃药。“这是消食片,我肠胃不太好,吃过饭要吃药。”李奶奶解释着。
“她有岁了?一点都看不出来呀。”面对疑问,鲍正来回答:“我妈今年99岁。”鲍正来今年65岁,他的大姐已经80多岁了。“我妈状态还好的,有时候跟我大姐出去,人家还以为我妈是妹妹。”
床边放着一只简易坐便器,但整个房间都很整洁,没有任何异味。鲍正来处理得很勤,母亲每次方便完,他都会去倒掉。“我基本不出门,要守在她身边,脑袋清楚的时候她会说我好,有时候不清楚,也要乱说的。”鲍正来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照顾老人实在不容易。“我妈每天都要吃肉,早饭吃的馄饨要我们自己包的,外面买来的她不吃,说是里面的肉不好。”他说,有一回给母亲吃猕猴桃,母亲就生气了,说是他们给她吃了烂桃子。
见到我们,李奶奶很高兴,拉着志愿者的手,说着“谢谢”。她还让鲍正来拿饼干出来分给我们。“你们都拿着吃,希望你们也能像我一样,长命百岁。”李奶奶说,有很多人来看她,都向她取经长寿的秘诀。聊着聊着,李奶奶卷起右边裤腿,大腿肿肿的,她在去年摔了一跤,缝了14针,现在看来,恢复得还算不错,只是不能出门走动了。
她的心愿
李奶奶说:“能多活一天算一天,只是苦了小辈,每天都要照顾我。”鲍正来则坦言,母亲最好是每天都有人来看她,年纪大了最怕冷清。
敲门行动
在接下来的日子,“敲门行动”的志愿者将前往全区各个乡镇(街道),逐一慰问余户老人。同时,志愿者还将通过不定期上门或电话联系等方式,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尽可能确保每一位老人的人身安全。
“敲门行动”我们也敲开了不同的人生
每位老人的故事都能写成一本书
但无论过程如何精彩
最终都会化成平淡如水
点亮“在看”
珍惜当下
珍惜陪伴我们的每一个人
这也是老人们给我们的启示
富阳日报记者张柳静许媛娇实习生许怡
编辑胡红吉实习生许宁
请分享给更多人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xw/20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