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别有一番风景三访浙江杭州富阳湖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s://m.39.net/disease/a_6169059.html

江南游报融媒体8月5日杭州讯(记者王珏编辑陈冲)我一直在脑海里构建富阳湖源乡的全貌,但是每一次都会陷入更加斑驳的记忆中。

第一次去湖源乡是跟着尹舒拉老师去采风,同行的还有王少求老师和当地的一位向导。这次采风是循着壶源溪而行的,开始是小河、流水、人家,然后沿着盘山公路缓缓向上,便仿佛远离了人间烟火。往上是云雾缭绕的山顶,往下是遍布竹林的山谷。那时冬天刚刚过去,春天似乎还未到来。这大山的气息便在萧肃中带着一点清新。我把手伸出窗外,感受着正下的淅淅沥沥的小雨,好像接收到了自然的信息:大山要苏醒了。

从云端回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时候,就到了一个叫龙鳞坝的地方。长长的廊桥,潺潺的流水,一片一片的波光,一切的风景都在诠释着这个地名。

在河坝边停了车,信步而行。

路边的竹子还有点泛黄,石头缝里已经渗出了丝丝绿意,从观水平台看向龙鳞坝,像是一幅遥远的画。向导说这个季节很少有人来这里,到了夏天这里就是网红打卡点了。我心里有些庆幸,仿佛独享了这天地美景。

尹舒拉老师拿出画笔开始勾勒,还不忘嘱咐我一句,给他拍一张工作照,于是,一抹鲜黄的身影融入了这幅画卷。

沿着河堤走走停停,总觉得与这风景有距离,便在河岸边找到一个豁口,顺着石头垒的堤岸往下寻去,到了窄窄的河檐,伸出手便可以碰到河面。与落在手上的雨水不同,河水温柔却有力量的托起了我的手。这河水有一些凉,却不刺骨,我知道,乡村要苏醒了。

从河檐回到堤岸上,便到了桥头。那里有一棵巨大的榆钱树,许是浸润了雨水,隐隐泛着青色。我抬起头,好像脸上敷上了一层轻纱。那是穿过树枝的水雾,洗涤着我一路的风尘。

曾几何时我的故乡也有这样的一条河,也有那古老的桥,还有桥头那棵上了年纪的大树。夏天的傍晚,夕阳给桥渡上一层金辉时,外公就会从桥的那头带回田间的野果,我便欢天喜地的捧回家去。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这些记忆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其实它们落在我的生命里。像这棵大树一样,经历着我们人生的春夏秋冬,在某一场雨水的浇灌之下,触动着我们心灵的深处,让我们看见最初的自己。

这座桥很长,像走在回乡的路上。有几个村民坐在桥上的长椅上,几个小孩在旁边嬉闹着。这个季节是比较闲的,看看流水,聊聊家常,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过着。我想他们眼中的风景与我定然是不同的。他们在风景之内,而我在风景之外。

从桥上望向远方,是云雾缭绕的山坳,天上的云在两山之间倾泻而下,影影绰绰,竟似仙人之居所。突然想到宋代李鞉所写的诗句:“远岫朝来更爽,孤云徙倚长闲。飞出偶成霖雨,归来依旧青山。”李鞉便是富阳人,想必这描写的便是壶源溪的风景了。

从龙鳞坝出来,向导强烈推荐我们再去趟石头村,他说石头村所有的建筑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别有一番风貌。我就想起温州洞头也有很多这样的房子,大抵是因为岛上风大,石头垒砌的房子相对会比较坚固。

到了石头村,发现与想象中的还是有些不同的。这是一个依山而建的村子,路面、围栏、房子全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顺着山势往上延伸。只是现在这里已经没有住户了,唯剩下一些断壁颓垣诉说着岁月的流逝。

这样的地方是很容易让人心生感慨的,它依旧有着山村人家的生活痕迹,却又似乎被排除在时代进程之外。它像一件古董,残破着,又以此为价值。只有山脚下那棵大树,漫山的野草和连绵的细雨,给这凝固的村子带来动态的场景,让我们这些外来的人与它不至于太遥远。

从湖源回来没几日,便受到好友相约再次到了湖源,这次去的是新二村,紧挨着龙鳞坝。

到了之后才知道这里是李唐先祖李重耳隐居的地方,据说也是南唐后主李煜墓的所在地。好友说目前新二村正在打造诗歌驿站,所以邀我过来看看。

车子停在李氏宗祠门口,一个白墙青瓦的老建筑,门口有一对门当,门房里坐着一些老人,破旧的竹椅不时的发着咯吱的声音。大门边上便是一个老戏台,仿佛戏腔穿过岁月依旧在这里回荡。两边原本应该是拿来观戏的楼房,现在是老年人的活动中心。祠堂中间大厅墙上挂着李氏的族谱,和李氏名人介绍。李氏作为富阳的大姓,据光绪版《富阳县志》记录,自宋以降至清末,功名者三十余人,有宋一朝就出了四位名人:李昭度、李勉、李鞉、李宗勉。其中,以“公清宰相”之称的李宗勉最为著名。

因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村民收集了历史上与这里相关的诗词,想让这里的山水多一份诗意。又听好友说这旁边的钟塔山上还有一条古道,可以饱览这里的山水美景,与诗词相佐,更有一番情致。只是因为时间的关系,终没有成行。

在李氏宗祠旁边,还有一个元书纸制造基地,既有历史上的生产遗址,也有整洁的现代厂房。

成捆的毛竹堆在路边,几个工人正把一根根毛竹碾成片状,空气里弥漫着竹子的味道,甚是好闻。不过,若再往里走,那气味就不一样了,这些竹子经过不断的熬煮、碎浆、沉淀,最终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看了这一道道的工序,心中越发觉得“书写”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多少的人类文明因为这一张张纸得以传播与传承。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信息,是不是正因为缺少了书写的过程,而显得混乱且不知所谓呢。

第三次去湖源是为了吃。

第一次去的时候,向导在一家农户家里捎了一袋灰汤粽,勾起了我儿时记忆中家乡的粽子。灰汤粽是加入了灰汤制成的,口感绵密q弹,外出求学工作之后,已是很久没有尝到家乡的粽子。原来湖源有灰汤粽呢!

端午节的时候,我开了两个小时的车来到了湖源,好友说这个时候的湖源乡窑口村家家户户都有灰汤粽。刚到了村口,就闻到空气里弥漫着粽子的香味,便觉得一阵舒坦。灰汤是稻杆焚烧之后调制成的水。拌入到糯米中之后,会使口感更加绵密以及肠胃更容易消化。而我更多觉得,这是米与稻秆的深情,就如人内心那深深的乡愁。

回程的时候,带着一车满满的粽子,再次经过那片云雾绕的山头时,已是满眼的青翠,远处还有一丛红花在悬壁上恣意的绽放,一如昨日的家乡。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xw/23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