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富阳惊现范蠡家谱
西施故里旅游区内的范蠡祠
国庆节前,浙江诸暨西施故里旅游区迎来了一家四代身份颇为特殊的客人。此中带头者忻方宝,年纪已有七旬,为这家人的祖父,紧随其后的是他的儿子、孙子和重孙女。一家人一入景区,无意观赏沿途的景观,而是径直来到了金鸡山下的范蠡祠。
一进祠门,陶朱公正稳坐中堂,忻方宝立即神情肃穆地示意随行的小辈下跪膜拜:“这是我们家的祖宗,你们可要看仔细了。”
原来,他们是陶朱公后人,到诸暨范蠡祠寻根来了。据了解,这家人现居富阳。“家谱记载,我们忻姓人是范蠡的后代,全国各地共6万多人。富阳忻姓人是宁波天台东钱湖的分支,现在共18户78个忻姓人。”
千古绝唱留下传说种种
范蠡(公元前-前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我市苎萝村,天生丽质,有“沉鱼”之貌。这俩人,一个是乱世英才,一个是绝代佳人。他们在吴越争霸历史背景下演绎的一段爱情故事可谓是千古绝唱。此中最具争议的就是他俩最后的归宿,因为正史野史里有着各种版本,以致于后世文人史家猜测颇多。
史载范蠡“灭吴后,离越浮海到齐,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称陶朱公,以经商成为巨富。”据传,灭吴后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其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可是三年后,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的他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即为我国儒商之鼻祖。
至于西施,其结局说法就多了。此中最有名的,一为西施随范蠢隐居说。东汉袁康《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蠢,同泛五湖而去。”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以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李白《西施》诗:“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也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二为被越王沉江说。《墨子?亲士》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这句话把西施是被沉于水中解释为是因为她的美丽。《吴越春秋?逸篇》也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囊。意即西施在吴越争斗中,被越王利用,“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得意后,就把西施装在袋内沉入江底。
最叫后学史家称奇的是,以严肃信实著称的《史记》中,在《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都提到了范蠡,但没有述及西施,更不用说记述她和范蠡有什么关系。司马迁为什么对这个在当时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女人只字未提,一代佳人西施的结局到底如何?这个千古之谜尚待进一步探索。
一篇文章引来各方 现在,来西施故里诸暨旅游的人,大多冲着西施来的。大多会关心地问相同的一个问题:西施帮助越国灭了吴国之后,最终去了哪里?她如果真的和范蠡泛五湖而去,那又会去哪里?
诸暨西施研究会的阮筝女士,研究了好多年的西施文化。就文化研究而言,她比较倾向于“西施沉江说”,但从个人情感上说,她更喜欢“西施范蠡泛湖而去”一说。这也正是大多数人对西施的一个美好愿景,虽然要说佐证,史学上尚未有确切的证据,但是民间流传的很多故事,使得这一说法看起来也绝非“空穴来风。”
诸暨旅游局就曾得到了两个令人激动的线索,一为前几年,有个全省的财政工作会议在诸暨召开,与会的一个领导说道,范蠡是位财神,据说后来到了某个地方隐居,改姓为“忻”——忻,顾名思义就是心中有斤两的意思,“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会做生意”。还有一个是,早几年,国家级景区五洩风景区入口有个地方招商引资。一个老总过来,他说他姓忻,是西施的后代,在宁波老家还有家谱记载的。就是这两个线索,使得不少人研究西施范蠡的人揣度范蠡在去北方前,大约在我们南方隐居了一段时日。
年初,诸暨几位学者开始编《西施苎萝志》,打算出一本完整版的西施传。该市旅游局负责人便提出了这个疑问:是不是去按图索骥寻访一下西施范蠡后人的足迹?西施的后人会不会就姓“忻”?为弄清这个问题,该负责人还特地和那几位学者去宁波,做了一番考证。在宁波东钱湖陶公村一带,他们听到了这样一个传说:越国大夫范蠡帮助勾践兴越灭吴后,越王开始残杀功臣,范蠡便与西施一起泛五湖而去,出逃到了浙东,在知道了文种的遭遇后,乃改名为陶朱公(陶朱,即逃诛也),与西施一起在现在东钱湖的一个小山上,男钓(鱼)女织,安居了下来。
后人为了纪念范蠡,就把范蠡(陶朱公)曾经住过的小山,称为陶公山(岛)——因为此山实际上伸到东钱湖里的一个山岬,形似半岛,故谓之,把传说范蠡经常钓鱼的石台,称为陶公钓矶,现在就成了东钱湖十景之一。范蠡到了这里后,致力于商贸经营,不久就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如今,宁波人还爱把范蠡当做是宁波儒商文化最早的代表人物。
这是传说令大家十分兴奋。因为这个传说中的一切还是蛮契合此后历史记载的范蠡。比如,范蠡著了全国第一部养鱼经(应该是他退隐后才写的),东钱湖有养鱼的条件,况且陶公村人早些年也是以养鱼为生。而陶公村这个地名,似乎也可以佐证这一说法,因为范蠡晚年自号陶朱公。学者们通过走访得知,村里大部分人都姓忻,有的说自己就是西施和范蠡的后代,也有人说忻姓人之前是从福建或者河南那边迁移过来的。于是,有学者大胆设想:会不会西施和范蠡曾到过福建或者河南,其忻姓后代又迁回先祖曾经待过的东钱湖一带?遗憾的是,这次寻访,他们没有看到碑记以及家谱之类的文献资料。
为求证这一说法,查找更多的史料,今年7至8月,诸暨市旅游局通过《都市快报》和《诸暨日报》先后刊发《范蠡归隐地又有新说》一文,把大家在宁波之行的一些发现和疑问告诉了读者。文章刊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范改“忻”姓
接到富阳市有忻姓人的电话后,诸暨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于9月上旬又专程赶到富阳一探究竟。在富阳万市村,他们看到了7本忻姓人的家谱,其序言中提到:“范蠡灭吴后,隐居四明东田湖,取名陶公山,自号陶朱公,改姓为忻,至今宁波忻氏独盛……”,家谱中还绘有先祖范蠡的画像。家谱中记载的东田湖就是宁波东钱湖,亦称东钿湖。只是,忻姓人是否为范蠡和西施共同的后代,家谱中无记载
西施与范蠡送元宝
当天,万市村接待旅游局负责人的就是忻方宝老人。据他介绍,宁波天台忻姓人很多,年重修家谱,他带着孙子一起去参与,热闹了3天。至于为什么范蠡的后代改姓为“忻”?年青时他也询问过家中的长辈。有两种说法至今流传:一种是顾名思义,就是心中有斤两、很会做生意的意思,因为范蠡以经商成为巨富;第二种说法是,范蠡起了归隐之念后,一个人在屋内踱步沉思,看到院子里正在欢笑嘻闹不知忧愁的孩子,顿时想起一个“忻”字(古同“欣”),改姓为“忻”,是希望家族欣欣向荣之意。
诸暨旅游局富阳之行也激发了忻方宝老人的寻祖之情,长假前,他特意带着儿子、孙子和重孙女专程来到我市西施故里旅游区,参观范蠡祠。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祖先雕像,感受岁月沧桑,范蠡曾经创立的丰功伟绩赞令老人一家叹不已,十分自豪。
老人说,现富阳“忻”姓只有78人,他们承先祖陶朱公善于经商的才智,有12人在经商办厂。忻方宝老人的儿子和孙子都自办企业,儿子忻黎明现第二次当选为富阳市人大代表。忻黎明在先祖的石像前盟誓:“作为忻家后人,一定学习先祖范蠡诚信经营的商道理念和能进能退的大家风范,为社会多作贡献。”
诸暨游局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虽然,目前无法证实范蠡后人为西施范蠡共同的后代,但是诸暨对忻姓人的寻访和“忻姓祖孙”的来诸寻根,对丰富西施文化,研究西施范蠡的最后归处还是有着很大的价值。今后,该局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宁波富阳等地的交流与合作,丰富西施故里古越文化的内涵,做好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文章,提升西施故里的知名度。
链接:西施故里旅游区――范蠡祠范蠡祠作为西施故里旅游区五大景点之一。主要以范蠡军事政治才能和商业才能及生平业绩为主要展示内容、以其它相关人文故事为衬托。全部建筑由范蠡祠及财神庙、魁星阁、三星庙(暂用名)等相关建筑组成,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正殿内塑高3.5米范蠡全身铜像一座,铜像背后墙面用木条仿竹简形式,再现《史记》中记载范蠡故事的精彩篇章,所有立柱均镶嵌楹联。殿外左右两侧建长廊两条,陈列与范蠡生平业绩相关的诗碑,并以彩绘壁画等形式,生动介绍范蠡卓越的军事、政治和经商才能。其它辅建筑依相应位置而建,错落有致,相关塑像如:比干、赵公明、关公及福、禄、寿三星均以民间传说的形象为依据,或坐或立,神态各异。范蠡祠共有塑像8座,除范蠡全身铜像外,其余均采取民间传统的贴金彩绘相结合的形式。范蠡祠面西南背靠金鸡山,气势恢宏,采用清代民间建筑风格,黛瓦粉墙,古朴典雅。主要建筑除“魁星阁”外,屋架及相应构件均从民间整体购买,各种木雕构件琳琅满目,精彩非常,充分展示了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
北京那间医院看白癜风好北京白癜风治疗哪里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tw/1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