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向何处去直击央美全球建筑大咖峰会
本文为全球知识雷锋特别报道。
本文整理自于年11月2号在中央美术学院北区礼堂以及美术馆报告厅举办的建筑论坛,论坛主题为“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分为“建筑思想与挑战”、“建筑教育与挑战”、“建筑实践与挑战”三个分议题展开讨论。本场讲座由耶鲁大学侯岳总结整理,周榕老师校稿。
文章全长1万5千字,阅读完需要20分钟
板块一:建筑思想与挑战
时间:年11月2日星期五下午13:30–18:00pm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北区礼堂
主持人:朱锫、吕品晶
与会人员:朱锫、雷姆·库哈斯、矶崎新、穆赫辛·穆斯塔法维、崔愷、周榕、李翔宁、邱志杰、吕品晶、王澍、贝斯奇、马蒂诺·史泰利、孟建民、王骏阳
第一环节
7位嘉宾的主题分享
下午论坛的第一个环节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朱锫老师主持,共有4位嘉宾做了每人20分钟的主题分享。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
在央美的百年论坛中,上午是多维度的论坛,下午则是建筑国际学术论坛。这场论坛邀请了5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建筑学院院长和实践者,在学术探讨的同时可以交流近况,谈论对当下的思考与应对,从而理清此刻,展望未来。
朱锫院长提到中央美术学院建校年的历程从蔡元培先生创始一直到今,一直秉承着中西兼容、兼收并蓄的发展理念,尤其在85新潮后愈发展示新活力。而包豪斯也即将迎来建校百年,与央美有着耐人寻味的呼应,Gropius作为第一位院长,确立了包豪斯兼容并蓄的教育发展理念。二者都通过学生将其理念散布全球。
朱锫院长认为,大家同面不确定的未来:一是乌托邦的幻灭。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在理性控制的清晰规划中,传统建筑的乌托邦想象无处依托,但他认为,我们依然要相信创造与设计的力量,共创未来。二是共同体的崩解和格局的动荡,虽然现代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发达,但共同体的愿望却更加薄弱,我们是会回到冷战思维么?作为传统学科的建筑拥有乌托邦热情,建立共同体的愿望,但是经典的教育模型受到互联网冲击,我们将共同面对如何表达现实的理解与关照,在不同地点面对不同的转型,创新与理念如何更新,新的创造力等等挑战。
因此这次论坛主要集中探讨了建筑思想、建筑教育和建筑实践这三大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着超速的发展,吞噬了经典建筑学与现实的关联,前路未知。央美也面对相同的挑战。央美建筑学院成立仅25年,是传统理工体系下建筑学的异类,面对的几个挑战,包括:
1.文化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生存空间;
2.中国建筑教育学体系在综合类和理工类大学中发扬、在西方建筑教育大幅度变革的大环境下,央美的发展模式为何;
3.时代与学科的挑战,砥砺前行直至共同体生态需要被建立;
4.结构多形态的快速迭代下,如何重拾央美和包豪斯在建校之初的理念,实现求同存异,兼容并重。
朱锫院长认为教育应当注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机制,为生态系统提供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机制。教育的多样性,需要有积极有为的教育内核,在新型组织结构中发展。央美作为组织者与参与者,可以迈出一步,希望业内同行可以继续前行,将其发展为可持续性的活动。远道而来的学者和嘉宾,可以共同建立共同体生态的第一块基石,彼此间互相理解,提高共情,为全球建筑生态承担责任,在场即是价值。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实践专业教授雷姆·库哈斯《乡村是世界的未来(Countryside,FutureoftheWorld)》
雷姆·库哈斯
Koolhaas的分享共分为9个小章节。第一章从他早年在菲律宾和越南的调研带出对乡村问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yangzx.com/fytw/21589.html